声明:本书为奇书网(QiSuWang.com)的用户上传至本站的存储空间,本站只提供TXT全集电子书存储服务以及免费下载服务,以下作品内容之版权与本站无任何关系。 ---------------------------用户上传之内容开始-------------------------------- ------------ 全部章节 ------------ 前言 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矛盾最高的斗争形式,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最高的、最暴力的手段;也是最有效,最快捷的手段。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文明史的国度。数千年间,发生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战争不计其数。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说过:“在封建社会里,只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里,我们不去推敲这句话是否准确,就从毛泽东本人的观点看,战争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一场战争不仅是军队规模,军事装备的比拼,更是人与人之间智慧与勇气的较量。 一场大战结束后,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不存在服不服的问题。在人们的观念里,战争往往是强者主导的游戏,强者会打败弱者,多数会战胜少数。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时候,由于个人智慧的充分发挥,弱者一样能够打败强者。 在中国历史上那些数不清的战役中,以弱胜强的就占了很大一部分。本书中,我们精选了36场经典的战争,这些战争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扭转乾坤,改变命运的作用,还对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这36场战争中,我们能看到西楚霸王项羽、光武帝刘秀、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清太祖努尔哈赤等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帝王;也能看到孙武、吴起、白起、韩信、廉颇、乐毅等一批大家耳熟能详的兵法家,还能看到姜尚、诸葛亮、鲁肃、荀彧、郭嘉、谢安等一批谋臣的身影;更能看到田横、张巡、徐远、南霁云、文天祥、袁崇焕等忠贞义士的慷慨与悲壮。 可以说,这36场战争的背后就是一部中国史的浓缩。他们是提纲,中国历史的枝节就是从这里分出的。 在这些战争里,很多是对一个王朝建立或转折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如:牧野之战、巨鹿之战、昆阳之战、淝水之战、崖山之战、鄱阳湖之战、白沟河之战。 在写作上,笔者对36场战争在篇幅上予以了不同侧重,有的侧重交代战争的过程,有的在战争背景上花费了很大笔墨,有的则对战争中的人物进行深入剖析。 不管如何安排篇幅,目的就是让本书更利于读者全面了解这些战争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当然,还有战争中所蕴涵的高超智慧。这些智慧不仅对古代中国产生了影响,也对近代中国产生过巨大作用。 据说,毛泽东就曾对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十几次战役做过深入的对比研究,并灵活运用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很多经典战例。 现在,这些古老的战争智慧早已成为植入中国人精神深处的宝贵财富。 我们生活的时代已有30多年未经历战争,但没有战争不代表可以忘记战争,特别是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当中,保持居安思危的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必要的,或许唯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去实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 第一场 牧野之战 开创以少胜多战役之先河 时代背景 第一次读牧野之战时,笔者还在读小学,由于年纪小,没有弄明白到底是讲什么,而且当时课文的名称也不叫“牧野之战”,好像叫“武王伐商”。印象最深的就是文中的一幅插图,画面上一群衣衫褴褛的人举着兵器正在和着装整齐的士兵在作战。长大以后,才明白那是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一场战争。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周”的小国王。公元前11世纪是周崛起的世纪。在此之前,一个叫“商”的王朝统治中国已有600多年了。600年间,他们创造了足以为荣的辉煌,铸造精美青铜器,改进文字,创新制度,似乎一切还会照旧,一切都会按部就班的进行下去。但是,一个女人改变了一切,她就是妲己。在她的迷惑下,商王朝最后一个王帝辛,开始走上一条祸国殃民的不归路。他设酒池、肉林供自己享用,搜刮民财建豪华宫殿,以酷刑诛杀忠臣,这些做法引起了天下人的强烈不满,一场即将席卷商王朝的革命风暴正在酝酿。此时,处于商王朝西北边陲的小诸侯国“周”,经过周文王50年的励精图治,国力逐渐强大,天下归心,到周文王逝世时,周朝的实际控制面积已达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二,因此,“周”成为了推翻商朝统治的最主要的一支力量。周武王姬发继位后,对内重用贤良,对外结交盟友。他以吕望为军师,弟弟姬旦为国相,又把召公、毕公、康叔、丹季等贤才招入自己的队伍,一时间,周王朝的权力中心出现了人才荟萃,蒸蒸日上的政治局面,他们采取了联合诸侯国,孤立商王朝的策略。也就这一时期,商王帝辛更加荒淫残暴,穷奢极欲,以致众叛亲离,民怨四起。周武王迅速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都城由丰迁至镐(hào)(今陕西西安),并以此为根据地,准备发动对殷商的全面进攻。 人物评析 90版电视连续剧《封神榜》中,由著名演员蓝天野饰演的姜尚 姬发,周文王姬昌次子,西周第一代帝王。他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1世纪消灭殷商王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期间,他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君主。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自周武王建立西周到公元前256年东周为秦国所灭,周朝共经历了37代天子,800多年的统治。需要说明的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所以,人们习惯性地称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为“西周”,以后称为“东周”。 吕望,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姜子牙,名望,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关于他的生辰年月史学界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他出生在殷朝庚丁八年(前1211);于周康王六年(前1072)卒于国都镐京,享年139岁。相传他是炎帝神农氏54世孙,伯夷36世孙。其始祖四岳伯夷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姓。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时当过屠夫,开过酒店,以此来补贴家用。但他人穷志不短,始终勤奋刻苦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为国施展才华。有周一朝他是历经了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四朝元老,同时,他还是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他的著作《太公兵法》被誉为奇书,对后世兵法家影响极大。 商纣王,名受,年号帝辛,商王乙的小儿子,后世人称“殷纣王”。“纣王”并不是他正式的帝号,是后人强加在他头上的恶谥,纣是一种侮辱性称呼。按《说文解字》的解释:“残忍捐义曰纣”。用一句现代话来说,就是凶恶的坏蛋。据正史记载,商纣王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膂(lǚ)力过人。他有两个主要的敌手,就是西部的周国和东部的夷人部族(甲骨文里被称作“人方”)。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力强盛。后来,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国土扩大到今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在其统治后期,居功自傲,刚愎自用,不听大臣劝告,使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杀比干,囚箕子,年年征战,失去人心。帝辛于公元前1075年即位,公元前1046去世,在位近30年。 交战过程 公元前1046年一月二十六日,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精锐武士三千人,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同年二月二十一日,这支部队抵达黄河岸边一个叫孟津的地方,开始与事先商量好的庸、卢、彭、濮、蜀、羌、微、髳(máo)等部族会合,组成了一支总数达4.5万人的联合部队。联军于二月二十六日冒雨继续东进,从汜地(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渡河水(黄河,一说由孟津渡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省辉县西北)折而东行。二十七日清晨,在距离商王朝的国都朝歌不远的地方,周武王下令部队停止前进,他要在这里做最后一次战前总动员,周武王庄严誓师,他历数商王帝辛的种种暴行,号召全军战士同仇敌忾,消灭商纣王,为天下除害。在现存的典籍《尚书》中,这篇誓词被记录了下来,文中写道: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máo)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王曰:“古人有言曰:‘牝(pìn)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bū)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guǐ)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愆(qiān)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勖哉夫子!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pí)、如熊、如罴(pí),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恰逢甲子日时的黎明,周武王率领军队来到商国都城郊的牧野,举行誓师。武王左手拿着金色大斧,右手挥舞着白旄,说:“辛苦了,跟随我伐纣的各部将士们!”武王说:“啊! 为伐商大业而聚集在这里的国君和大臣,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们,以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友国的同志们,举起你们的戈,排开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我们正式宣誓!”武王说:“古人说:‘母鸡不报晓;若母鸡报晓,说明这户人家就要会衰落了。’现在商纣王只是听信妇人的话,轻蔑地抛弃了其祭祀之职,对祭祀的大礼不闻不问,轻蔑地抛弃他同族的从兄弟,不加任用;对于那些犯了重罪逃犯,又是推崇尊敬,又是信任使用,让他们作大夫、卿士。这些人施残暴于百姓,违法作乱于商邑。现在,我姬发奉天命进行惩讨。今天决战,我们的阵列前后距离,不得超过六步、七步,要保持整齐,不得拖拉。将士们,要努力啊!我们阵列左右距离,不要超过四伐、五伐、六伐、 七伐,要保持整齐,不得畏缩不前。努力吧,将士们!希望你们威武雄壮,如虎如貔、如熊如罴,前进吧,向商都的郊外前进。在战斗中,不要阻止来投降的人,要用他们来加强我们自己。努力吧,将士们!你们如果不努力,那你们自身将受到敌人的刑戮。” 誓师完毕后,联军继续前进。二十八日拂晓,联军到达牧野。《诗经》记载:“牧野洋洋,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期清明。”商王帝辛惊闻周军来袭,一下子没了主意,因为,此时商军主力远在东南地区平叛,无法即时征调,他只好把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一同集中起来,开赴牧野迎战。《逸周书·克殷》对当时的情况是这样记载的:周军先由吕尚率数百名精兵上前挑战,震慑商军并冲乱其阵脚,然后,由周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将对方的阵形彻底打乱。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商军迅速崩溃。子辛见大势己去,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灭亡。周武王赶到鹿台时,用“轻吕”击刺子辛的尸体,并亲自斩其头颅悬旗示众。 ▲ 牧野之战中,由奴隶组织起来的商军战场上纷纷倒戈,与周军一起攻打朝歌,讨伐无道的商纣王战争影响 牧野之战是我国早期历史朝代更替过程中最大的战役之一;也是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还是我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牧野之战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商王朝,建立了西周,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为西周奴隶制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我国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策略分析 牧野一战,周军大获全胜,迅速占领了殷商的国都朝歌。然而从现代的观点来看,这场胜利并不是一种偶然,显然是长期准备和筹划的结果。商汤所建立的商朝,历经初兴、中衰、复振、全盛、衰弱等诸阶段后,到帝辛即位时,已步入了全面危机的深渊。在帝辛的统治下,殷商王朝政治腐败、刑罚酷虐,连年对外用兵,民众负担沉重,痛苦不堪;贵族内部矛盾重重,分崩离析,从而导致了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混乱局面。与商王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属国——“周”的迅速崛起。在处理商周关系上,文王表面上恭顺事商,以麻痹纣王。在各方面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之后,文王在吕尚的辅佐下,制定了正确的伐纣军事战略方针。接着,东渡黄河,先后灭掉黎、邘、崇等商的属国,打开了通往朝歌的道路。伐纣灭商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商王朝之所以迅速败亡,根本的原因自然是因为殷商统治集团政治腐朽,横行暴敛, 严刑酷法,导致丧尽民心,众叛亲离。其次是对东方进行长期的掠夺战争,削弱了力量, 且造成军事部署的失衡。再有殷商统治者对周人的战略意图缺乏警惕,放松戒备,自食恶果;最后是作战指挥上消极被动,无所作为。加上军中那些临时仓促征发的奴隶阵上起义,反戈一击,其一败涂地的结局也就不可避免了。 ☆☆ 战争小档案 ☆☆ 战役名称:牧野之战 发生时间:公元前1046年一月二十六日 交战双方:周朝VS商朝 交战地点:牧野(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南) 实力对比:45万人 VS 70万人(一种说法) 战争结果:击毙商军18万,生俘33万人 战争性质:进攻战 智慧级别:☆☆☆ ------------ 第二场 柏举之战 春秋末期规模最大的战争 时代背景 公元前六世纪是中国春秋时期,之所以称为“春秋”,源自于孔子所修订的一部叫《春秋》的著作,这部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即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200多年间的历史。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属于东周的一个时间段,这一时期的周王室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形成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相继称霸的局面,史称“春秋五霸”。柏举之战就是春秋末期吴国和楚国为争夺霸权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吴国和楚国是位于古代中国南部的两个国家。为了争夺霸权,在公元前584年到公元前514年的70年间,双方先后发生过十次大规模的战争。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夺得吴国王位,称吴王阖闾。阖闾即位后,立志称霸天下。他发展经济,重点发展军事,任用大军事家孙武为将军,教授兵法,吴国出现国富兵强的势头。楚国是南方大国,也是长期以来吞并诸侯国最多的国家。但自公元前516年楚昭王即位后,因为内政腐朽,又与周边国家唐国、蔡国等国不和,楚国的国力渐渐衰弱了。这就为吴王灭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人物评析 孙武,字长卿,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著名军事家。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军,占领了楚的国都郢(yǐng)城,几乎灭亡楚国。其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被后世历代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他是我国在兵法方面的集大成者。被后人尊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中国兵学始祖孙武画像 囊瓦,字子常。春秋时楚国大夫,柏举之战楚方总指挥。沈尹戍,楚国大将,柏举之战楚方副总指挥。 交战过程 吴国是春秋晚期兴起于南方的一个国家。它的发展,始终与同在南方的楚国有着尖锐的矛盾。楚国是大国,又是强国,处于弱势地位的吴国长期以来过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日子,非常不情愿地参加这场慢节奏的土狼与雄狮的舞会。直到吴国第二十四代君主阖闾的即位,这种情况才得以有所改变。阖闾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良吏治,整军经武。“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并大胆起用伍子胥、孙武、伯嚭(pǐ)等一批外来的杰出人才,来辅佐他成就自己的争霸大业。这时,位于西部的强楚,就成了吴国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换句话说,也就是只有从根本上打垮或削弱楚国,阖闾才能实现自己成为中原霸主的梦想。 在过去的60余年里,吴国与楚国先后发生过十次大规模的战争,其中吴军全胜六次,楚军全胜一次,互有胜负三次。总的趋势是,吴国逐渐由弱变强,开始占据战略上的主动地位。进入春秋以来,楚国同位于北方的晋国长期交战,争霸中原,搞得民疲财竭,国力中衰。同时,楚国内部政治黑暗,军事将领无能,民众怨愤,君臣离心,也给吴国创造了可乘之机。从这一点来看,当时的楚国虽然貌似庞然大物,余威尚存,其实早已是外强中干,再也经不起任何战争风雨的吹打。柏举之战前夕,楚国实际上已经处于战略上的被动地位了。当然,从整体实力上来说,楚对吴还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当公元前512年阖闾第一次提出大举攻楚的战略计划时,睿智的孙武即以“民劳,未可,待之”的理由加以劝阻。不过吴国君臣并未消极地守株待兔,他们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们从不消极等待敌方出现破绽,而是积极运用谋略,主动创造条件,完成敌我优劣对比的转换。为此,它首先伐灭楚国的羽翼——徐和钟吾这两个小国,为进而伐楚扫清道路。其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采用了伍子胥提出的“疲楚误楚”的高明战略方针。具体做法是:将吴军分为三支,轮番出击,骚扰楚军,麻痹敌手。这一措施连续持续了六年有余,吴军先后袭击楚国的夷(今安徽涡阳附近)、潜(今安徽霍山东北)、六(今安徽六安北)等地,搞得楚军疲于奔命,斗志沮丧。同时,吴军这种浅尝辄止、不作决战的做法,也给楚军造成错觉,误以为吴军的行动仅仅是“骚扰”而已,而忽视了吴军这些“佯动”背后所包藏的“祸心”,放松了应有的警惕,到头来还是吃了大亏。 公元前506年,楚国令尹囊瓦率军围攻已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蔡国在危急中向吴求救。吴国便打起“兴师救蔡”的旗号,准备和楚国来一场大战。这一次,吴王阖闾亲自挂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阖闾的胞弟夫概为先锋,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乘坐战船,由淮河溯水而上,直趋蔡境。囊瓦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回师防御本土。当吴军与蔡军会合后,另一小国唐国也主动加入吴蔡两军行列。于是,吴、蔡、唐三国组成联军,浩浩荡荡,沿着淮水继续西进。进抵淮汭(ruì)(今河南潢川)后,孙武突然决定舍舟登陆,由向西改为向南。伍子胥不解其意,问孙武:“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孙武答道:“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敌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吴军优势难以发挥,而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说得伍子胥点头称是。就这样,孙武挑选了3500名精锐士卒作为前锋,迅速穿过楚国北部大隧、直辕、冥阨三道险关,直接向楚国的纵深奔去。不出数日,这支部队就打到了汉水东岸。 当吴军突然出现在汉水东岸时,楚昭王慌了手脚,急派令尹囊瓦和左司马沈尹戍,倾全国兵力,赶至汉水西岸,与吴军对峙。左司马沈尹戍向令尹囊瓦建议,由囊瓦率楚军主力沿汉水西岸正面设防。而他本人则率部分兵力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迂回吴军的侧背,毁其战船,断其归路。尔后与囊瓦主力实施前后夹击,一举消灭吴军。本来,这是楚军击败吴军的上策。囊瓦起初也同意了沈尹戍的建议。可是在沈尹戍率部北上方城后,另一个楚将武城黑却对囊瓦说:“如果等待沈尹戍部夹击,则战功将为沈尹戍所独得,不如以主力先发动进攻,击破东岸吴军,这样令尹之功自然居于沈尹戍之上。”大夫史皇也说:“楚人讨厌你而赞扬沈尹戍。如果沈尹戍先战胜吴军,功在你之上,你的令尹之位也就难保了。最好赶快向吴军进攻。”囊瓦一听,觉得有理,遂改变原来的作战计划,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传令三军,渡过汉水,向吴军进攻。 孙武见楚军主动出击,正求之不得,遂采取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的方针,主动由汉水东岸后撤。囊瓦果然中计,挥军直追。吴军以逸待劳,在小别(在今湖北汉川东南)至大别(今湖北境大别山脉)间迎战楚军,三战三捷。囊瓦连败三阵,便想弃军而逃。史皇对他说“国家太平时,你争着执政,现在作战不利,你就想逃跑,这是犯了死罪。现在你只有与吴军拼死一战,才可以解脱自己的罪过。”囊瓦无奈,只得重整部队,在柏举(今湖北麻城)列阵,准备再战。 公元前506年十一月,吴军赶到楚军阵前,列阵相峙。吴军先锋夫概对吴王阖闾说:“囊瓦这个人不仁不义,楚军没有几个愿为他卖命。我们主动出击,楚军必然溃逃,我军主力随后追击,必获全胜。”阖闾不允。夫概回营后,对部将说:“既然事有可为,为臣子的就应见机行事,不必等待命令。现在我要发动进攻,拼死也要打败楚军,攻入郢都。”于是率领自己的5000前锋部队,直闯楚营。果然楚军一触即溃,阵势大乱。阖闾见夫概部突击得手,乘机以主力投入战斗,楚军很快便土崩瓦解。史皇战死,囊瓦弃军逃往郑国。楚军残部撤到柏举西南的清发水(今湖北安陆西的涢水),吴军半渡而击,俘虏楚军一半。渡过河的楚军逃到雍澨(今湖北京山县境),正埋锅造饭,吴军先锋夫概部追至,楚军仓惶逃走。吴军吃了楚军做的饭,继续追击。楚左司马沈尹戍得知囊瓦主力溃败,急率本部兵马由息(今河南息县境)赶来救援。吴军先锋夫概部在沈尹戍部突然的凌厉反击下,猝不及防,一下被打败。吴军主力赶到后,孙武指挥部队迅速将沈尹戍部包围。尽管沈尹戍左冲右突,奋勇冲杀,受伤三处仍无法冲出包围。最后沈尹戍见大势已去,遂令其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级回报楚王。随后吴军一路向郢都扑去。 这时,郢都城内已是风声鹤鸣,人心惶惶,楚昭王不顾主战大臣子西、子期的反对,也不顾全城军民的生死存亡,悄悄带上几名家属开门出城,向云中和陨城方向逃去。昭王西逃的消息传到军前,楚军立即涣散,子期率部分精兵去追赶和保护昭王,子西见事不可为,也只好率残兵西逃。十一月,吴军攻入郢都。柏举之战遂以吴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结束。 战争影响 柏举之战可谓是春秋晚期一次规模宏大、战法灵活、影响深远的战役。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法,一举战胜多年的敌手楚国,给长期称雄的楚国以十分沉重的打击,从而有力地改变了春秋晚期的整个战略格局,为吴国的进一步崛起、进而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策略分析 吴军的胜利是有多方面原因促成的,首先是吴国修明政治、发展生产、充实军备的结果。其次也是善于“伐交”,争取晋国的支援和得到唐、蔡两国协助的产物。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在于其作战指导上的高明。一是采取“疲楚误楚”的正确策略,使楚军疲于奔命,并且松懈戒备;二是正确选择有利的进攻方向,“以迂为直”,乘隙蹈虚,实施远距离的战略袭击, 使楚军在十分被动情况下仓猝应战;三是把握有利的决战时机,先发制人,一举击败楚 军的主力;四是适时进行战略追击,不给楚军以重整旗鼓、进行反击的任何机会,最终顺利地夺取战争的胜利。楚军的失败,政治、外交上的原因在于其政治腐败、内部动乱、将帅不和、四面树敌、自陷孤立。从军事上看,则在于其疏于戒备,遭致奇袭;在于其主将贪鄙无能, 临战乏术;在于其轻率决战,一败即溃。 ☆☆ 战争小档案 ☆☆ 战役名称:柏举之战 发生时间:公元前506年秋 交战双方:吴国VS楚国 交战地点:今湖北省东北和河南省东南部分区域实力对比:3万 VS 20万 战争结果:吴军占领楚国都城 战争性质:进攻战 智慧级别:☆☆☆☆☆ ------------ 第三场 阴晋之战 给秦国一个下马威 时代背景 众所周知,一场战争的胜利与否,不仅取决于战时的进攻和防守的谋略,跟参战各国的经济力量对比、外交关系的好坏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在阴晋之战开始之前,作为战争一方魏国就已经占了先机。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他早期的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后来又迁都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它西邻秦国,东有淮、颍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自魏文侯时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遂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 到魏文侯时期,起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一大批贤才,富国强兵,抑制赵国。后来,又相继击败了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霸主。 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在位期间,任用军事家吴起进行改革,国力继续上升。魏武侯为人开明,任用贤士,君臣上下团结一心,保证了魏国内部的持续稳定。他还注意发展生产,积蓄经济实力并扩充军备,经过多年的积蓄力量,到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时,魏国的综合实力,跟三家分晋时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其次,外交方面的工作非常出色。公元前403年,魏、赵、韩三家分晋,自那以后的十几年,魏、赵、韩三家保持着传统的友谊,韩、赵两国在地缘上也给予魏国强大的支持,这是关键的因素。且山东六国自古以来就瞧不起秦国,不把秦国纳入中原的势力范围,羞与秦国为伍。这两个因素决定了魏国在外交上变得主动得多,相比之下,秦国却显得很被动。再者,阴晋之战之前,魏武侯已经任命吴起为河西郡守经营河西十几年了。吴起提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就是占领一地,在此筑城,又占领一地,又筑城。这样,魏国已经尽占河西之地,抢占了地利优势,加上吴起经营有方,河西之地已经成为魏国进攻秦国的跳板。秦国想重夺河西之地,困难大大增加。这一战略在战机成熟时,可以大大牵制敌军,消弱对方的人力优势,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秦国丧失了河西之地,就等于丧失了地利优势,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地利优势往往决定了一场战争的胜负。而且,秦国在政治上内部分化严重、宗族斗争频繁;在外交上,缺少沟通,自陷孤立。所以说,在战争爆发之前,这场战争的结果已可以预见了。 人物评析 吴起是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纪的著名兵法家兼政治家。(作为一个兵法家,他把战争的起因归纳为五点: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这一理论是世界军事史上对战争根源的最早探索。) 吴起,卫国左氏人(今山东定陶人)。吴起自幼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他早年曾在鲁国求学于一个叫曾申的人,后来,又到魏国拜孔子的弟子子夏为师,也就是说,吴起也算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想用吴起为将,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对他有所怀疑。吴起由于渴望当将领成就功名,就把自己的妻子杀了,以此表示不倾向于齐国,史称:“杀妻求将。”鲁君终于任命他为将军,率领军队与齐国作战。吴起治军严于己而宽于人,与士卒同甘共苦,因而军士皆能效死从命。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 秦惠公,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简公之子,在位13年。阴晋之战的发动者。 交战过程 魏文侯在位时,国力强盛,曾派出大批军队攻取了秦国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秦军退守洛水一带。秦国失去河西战略要地,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经过数年的准备,于公元前401年开始进攻魏国,公元前393年与魏国战于汪(今陕西澄城境内),三年后,秦国又与魏国战于武城(今陕西华县东),企图夺回河西要地,魏军与秦军全力作战。公元前389年,秦国再次调集50万大军,进攻秦国东进道路上的重要城邑阴晋。阴晋位于现在的陕西省华阴县东南,在华山的东峰和北峰之间,易守难攻,秦军在阴晋城外布下营垒,用50万大军围住了阴晋城,而阴晋城魏国守军苦苦支撑,攻城的一方用生牛皮围成四面的小屋,类似可移动的车,中间可运土以及人,在阴晋城外建起了土山,然后往城里面射箭,后来,又用钩子钩住城壁,兵卒援引而上,但都被魏军一一破解,这是场惨烈的消耗战,双方都处于焦灼状态,形势十分危急。见此情形,魏武侯马上任命河西郡守吴起为主将率领五万精锐“武卒”前去支援。其实,对于这一战,吴起早有准备。吴起镇守河西期间,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他首创考选士卒之法:规定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个,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并对“武卒”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劲之师。吴起治军,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认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之军亦无益,曾斩一未奉令就进击敌军的将士以明法。 吴起做将军时,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士卒中有个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卒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大哭起来。别人说:“你儿子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上的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母亲说:“不是这样。往年吴公为他父亲吸过疮上的脓,他父亲作战时就一往无前地拼命,所以就战死了。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疮上的脓,我不知他又将死到那里了,所以我哭。”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吴起吸脓”的故事。 经过吴起多年的悉心经营,终于创建了有战斗力的常备军“武卒”。而且早在三年前,他就请魏武侯举行庆功宴会,使立上功者坐前排,使用金、银、铜等贵重餐具,猪、牛、羊三牲皆全;立次功者坐中排,贵重餐具适当减少;无功者坐后排,不得用贵重餐具。宴会结束后,还要在大门外论功赏赐有功者父母妻子家属。对死难将士家属,每年都派使者慰问,赏赐他们的父母,以示不忘。此法一直施行了三年。秦军一进攻河西,魏军立即有数万士兵不待命令自行穿戴甲胄,要求作战。面对这次秦军大规模进攻,吴起请魏武侯派5万名没有立过功的人为步兵,由自己率领反击秦军。武侯同意,并加派战车五百乘、骑兵三千人。 战役前一天,吴起向三军发布命令说:诸吏士都应当跟我一起去同敌作战,无论车兵、骑兵和步兵,“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然后,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吴起的五万魏军突然迂回到秦军后面,这群没有功名的如狼似虎的下级兵士个个以一当十,奋勇杀敌,大声呐喊,而骑兵又开始在四周放起火来,只见50万秦军挤在一起,分不清楚到底有多少魏军,个个抱头鼠窜,相互践踏,而城内的守军看到援军到了,也打开城门,一起杀向秦军。这一夜,经魏军反复冲杀,秦军50万大军被打得溃不成军,魏国取得了辉煌战果。最后,吴起奉行穷寇莫追的思想,并没有对溃败的秦军进行追击。 ▲ 战国时期的七个国家,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战国七雄”。 战争影响 阴晋之战是战国初期魏、秦之间一次大型的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名将吴起的指挥下,虽面对强大的秦军,但吴起通过激励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魏军士气,显著增强了战斗力,以少数精兵击败了十倍于己的秦军,保卫了河西战略要地,遏制了秦军东进的势头,吴起以5万兵力击败秦军50万兵力,令秦人尽失河西之地,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著名战例。同时,吴起采取的稳扎稳打的战略;避敌正面,迂回后方、两面夹击、战前激励等战术,对后世影响深远。 策略分析 阴晋之战开始后,吴起制定的避开秦军正面进攻,以主力向其守备薄弱的后方实施迂回突袭,再与阴晋城邑的守军配合,对秦军实行两面夹击的战术是相当成功的。这是一场出其不意的战略突袭,采用的是“以迂为直,前后夹击”的原则。避开敌人最强大的正面,迂回后方,直捣敌人最为虚弱的后方,就像一把利剑直接插入敌人的背脊,出其不意,使敌人在十分被动的情况下仓促应战,再与阴晋城邑的守军配合。这一招使出,胜局就锁定了。最终,魏军以少胜多,大败秦军。战争的胜败瞬息万变,魏军最终以5万大军大败秦军50万大军的辉煌战绩,不得不说是吴起精妙谋略、灵活用兵的结果。 ☆☆ 战争小档案 ☆☆ 战役名称:阴晋之战 发生时间:公元前389年 交战双方:魏国VS秦国 交战地点: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县东) 实力对比:魏军5万 VS 秦军50万 战争结果:大败50万秦军 战争性质:防御战 智慧级别:☆☆☆☆☆ ------------ 第四场 伊阙之战 吹响秦国进攻东方的号角 时代背景 战国后期,在中国的广阔的土地上,并存着七个国家,分别是齐、楚、燕、赵、魏、秦、韩七国。七国当中,秦国位于当时中国的最西部,也就是今天陕西和甘肃部分地区,这里正处在我国的第二阶梯黄土高原上。其他几个国家都位于中东部地区,分布在今天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上。秦国高原的优势在于有崤山等天然屏障作为保护,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秦国很快发展起来。西汉政论家贾谊在他的《过秦论》中有过这样的描述: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由此可见,秦国对占有大量良田沃野的六国垂涎已久。自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日益强盛。自秦昭王时起,加快了兼并六国战争的步伐,乘齐、魏相持之际,首先加兵地处中原要冲的韩、魏之地。秦称霸天下的第一块拦路石就是位于中原要冲之地的韩魏。当时的楚国已衰败,秦国已经没了南面的顾虑,从而可以向扼守崤函东部及伊洛等地大举进攻,以便开辟日后进军中原的道路。崤函以东的韩魏,魏襄王与韩襄王在同一年去世,赵国国内发生内乱(赵惠文王何与公子章同室操戈;赵武灵王被困饿死于沙丘宫)。秦乘其两国局势动荡之际,以左更(官职)白起为帅,兴兵攻伐韩魏。 人物评析 ▲ 秦国名将白起画像 白起,绰号人屠。郿县(今陕西省宝鸡市郿县常兴镇白家村)人,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白起担任秦国将领长达30多年,期间,他先后攻城70余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白起一生经过了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陉城之战和长平之战等诸多战役,可以说,白起一生所经历的战争,奠定了日后秦国统一中国的基础。在旧时蒙学《千字文》中,将白起与王翦、廉颇、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伊阙之战是白起的成名之战,战后他被加官晋爵,在秦国的地位节节上升。但是用今天的眼光看,白起是个十恶不赦的战争恶魔,仅伊阙一战,被他杀掉的韩魏联军多达24万,以至于当时一听白起的名字当地人便瑟瑟发抖。此后,他在山西长平与赵军的交战中,又坑杀了40万赵军,充分暴露了其残忍嗜杀的本性,真没有枉费“人屠”的绰号。 交战过程 公元前304年,秦昭襄王兵临王城洛阳,要逼取东周的“九鼎”。“鼎”原本是用来煮食用的器皿,后来,它逐渐演变成代表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九鼎,相传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金铸成九鼎,象征九州。商代时,对表示王室贵族身份的“鼎”,曾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其实,早在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整饬(chì)内政,兴修水利,厉行改革,国富兵强的形势之下,兴兵攻击陆浑之戎,逼近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为他举行慰劳欢迎之礼,庄王“问鼎小大轻重”,表明了他有灭周的野心。然而这一次不仅仅是问,而是该为“逼”了。后来,这件事因秦国的内部发生叛乱和齐国出兵救周而作罢。虽然当时的周天子的权力已经严重衰落,但是如果有诸侯敢向天子发难,其他诸侯就会以“义军”为名前去救援,这与东汉末年的情况非常相似。位于南方的楚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亲附于秦,鉴于秦国的种种恶行,这引起了齐、韩、魏三国的不满,便联合举兵伐楚。危急时刻,秦国不但不去救这位依附自己的小弟兄,反而趁火打劫,攻取了楚国的几座城池,并诱楚怀王入秦而囚之,取其十六城。楚人立太子横为王,就是楚顷襄王,秦楚失和。不久,齐宣王卒,湣(mǐn)王立,孟尝君罢相,秦诱孟尝君入秦欲杀之,孟尝君设法逃出秦国,齐人仍以孟尝君为相。 周赧(nǎn)王十七年(前298),孟尝君率齐、韩、魏三国联军伐秦,攻至函谷关,秦倾全国之力拼死防御,历时三年,联军攻破函谷关,危及咸阳。秦国向联军求和,归还韩河外及武遂,归还魏河外及封陵地,三国乃退军。但秦军乘三国退军之机,兵出函谷,收复失地,大败魏军于解(今山西临猗西南),屯兵于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追袭韩军至新城(今伊川西南),大破韩军,攻占新城。至此,秦国已从西、北、南三面包围周王室。 此时的周王室内外交困,并已分裂为东周和西周,赧王寄居于西周国。而东周国不尊王命,与秦勾结,连年攻打西周国,赧王率西周国军民连年征战,民众死伤无数。赧王见秦已攻下新城,周四面受敌,危在旦夕,于是发布诏谕,命韩、魏两国联合抗秦。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春,韩、魏两国派兵进入周王城,赧王纠合周、韩、魏三国之兵共24万在王城誓师,拜韩国大将公孙喜为帅,决定举兵伐秦。 当时秦昭襄王和他的相国魏冉均驻宜阳,秦王欲以向寿为帅,魏冉则建议以白起为帅。当时,向寿是秦新占领区域的最高军事行政官员;而白起则是级别较低的左更(秦爵十二级)。但魏冉认为此人善用兵,连年征战,未有败绩,是一位不可多得将才。秦王采纳魏冉的建议,以白起取代向寿为秦军主帅。白起率数十万秦军从宜阳、新城向洛阳进发,负责再次带领秦军与韩、魏联军在伊阙山区域进行战斗。 伊阙(què),是洛阳南龙门山和香山的阙口,两山夹峙,伊河穿流其中,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后世称之为“龙门”,古时称为“伊阙”。伊阙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乃秦国东出中原的必经之道。韩、魏两国试图阻止秦国东进的势头,举全国之力攻秦,兵力加起来足有24万之多,而白起带领的秦军数量还不及韩魏联军的一半。在此之前,秦军已占领了宜阳,接着又占领了韩国新城(今伊川县西南)。虽然秦军打的是韩国,但魏国已感到唇亡齿寒,于是同意和韩国联手迎战秦军。 十万秦军在白起的带领下向东方开拔。这一年,这个年仅25岁的小伙子军衔是左更,相当于今天的上校军官。让一个上校去指挥十万人的军队,长途奔袭攻打韩魏30万联军,可见当时秦国在用人方面的不拘一格。白起进入洛阳地界后,派人侦察了韩魏联军的部署,发现韩军主力22万人在前沿摆出一个防御阵型,魏军8万人处于韩军主力的侧后位,摆出作为后援的架势。他还发现韩军做了充分准备,刀剑强弩等武器精良,几乎倾尽全国兵力。而魏军则是重甲装备,士兵重甲、重盔、弓箭、剑戟全副武装,也很厉害。 白起冷静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发现韩魏联军表面上联合,实际上关系并不紧密。两军虽然人多,但是对秦国的虎狼之师都有畏惧,都想让对方先上,抵挡住秦军大部分的冲击力,自己则退居到后面隔岸观火,等到战争进行得差不多的时候再上来,直接获利。白起抓住敌军互相推诿的心理,声东击西,派一支数量很少的部队,去攻打韩军,以这支侧翼部队牵制住韩军。然后集中优势兵力,以绝大部分的主力部队猛攻魏国。从兵力上来说,秦军人数少,只是对方兵力的一半,而且远道而来,兵士疲惫,粮草不足,这些对秦军都很不利。但白起善于找出敌人的弱点,他发现对方虽然武器精良,人数众多,但内部不团结。首先是魏军,认为自己是来帮忙的,不愿在前面抵挡秦军;而韩军因为是保家卫国,只好挡在秦军的正面。而且,联军虽做了长时间的准备,但摆开的阵势是总体防御,这就为秦军的主动进攻创造了条件。 魏国的重甲部队,不但没有发挥其主要作用,反倒成为了这支部队的累赘。那些士卒全副武装,人人穿着“三层之甲”,拿一张要用很大力气才能拉开的硬弓,背着装有50支箭的箭囊,头戴铁盔,手中持戟,腰间佩剑,还带了三天的干粮,这样的军队行动起来笨重而迟缓。白起看看自己的兵士,只有前胸、后背披甲,这属于轻甲,最多缚一个披膊,骑兵则干脆不缚披膊,这虽不利于防护,但能够快速出击。秦军的机动灵活,正好可以对付魏军的笨重。白起想,只要能把韩军堵在河谷内,另派轻骑悄悄摸到魏军背后,先打掉魏国这8万笨甲兵,就可两面夹击,把韩军消灭在狭长地带。 战斗开始了,秦军首先在西线用疑兵吸引韩军注意力。他们打出无数旌旗,击鼓呐喊,人沸马喧,韩军看到西边有花花绿绿的旗子,不知虚实,只好严阵以待,时不时拉开强弩,射向西边的秦军阵地。而侧后方的魏军则懈怠起来,认为前面有韩军顶着呢,自己先打个盹儿吧。就在此时,近10万秦军主力,一律轻装简从,于伊川境内翻山越岭,趁联军注意力都在前面阵地上,悄悄绕到今伊川白元(因白起屯兵而得名),山呼海啸般直扑魏军而来。那些秦兵凶如虎狼,本来身上就没有重甲拖累,这时杀得兴起,索性脱掉衣服,赤膊上阵,斩掉一个头颅,就用绳子捆在腰间,相互炫耀激励,疾速杀向魏军。而韩军主力,此前都埋伏在伊阙狭长的河谷内,被西线秦军堵住阙口后,出也出不来,打也没法打,短兵相接后,强弩和弓箭又不能发挥作用,急得嗷嗷直叫。而魏军此时已被击溃,主帅当阵被俘。已杀入魏军阵内的秦军,从周边涌过来,配合外围的秦军打击韩军,韩军受到两面夹击。仅仅几个小时,七八万魏军的脑袋,就挂在了秦军士兵的裤腰带上。战场上,秦军绝对不留活口,原因很简单:人头是秦军士兵晋爵的砝码,是秦国行之有效的战绩激励措施,士兵每斩敌人一个首级,就会获得一些耕地,杀人越多,得地越多;同时每杀一敌,获晋一级爵位,杀人越多,爵位越高,爵位达到四级后,就可以当官,不必再服徭役。可以想象,在秦军将士的眼中,敌人的头颅就是财富和地位。战斗还没有打响,秦军看见敌人的头颅,就像看见珍宝一样,心里直发痒,急着要割下来,去兑换耕地和爵位。 而此时,韩军刚刚缓过神来,就受到了两面夹击,秦军再次集中力量,直接打掉了韩军的指挥系统,剩下的韩军皆陷入恐慌,于溃败之中被杀无数,原本清澈的伊河水,已被韩军的鲜血染红了。白起攻下伊阙,马不停蹄,立刻率军追击向东溃败的韩军,秦军见人就杀,见头就砍,不要俘虏,只留首级。他们手里握着兵器,腰间挂着人头,近乎疯狂地追杀,向东占领了韩国5座城池。 伊阙之战,联军的24万人除战死外全部成为阶下囚,白起毫不手软,在伊阙山下将俘虏全部斩首,死尸遍野,流血漂橹,全天下都为之震惊。韩魏两国的精锐部队在此战当中尽皆覆灭,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了。此战胜利,使秦国向东入侵中原成了一股不可抵挡的势头。白起因功被晋升为国尉,同时,他还因这次辉煌的胜利和残忍杀害24万人而闻名天下。 ▲ 2000多年前的秦国士兵复原图 战争影响 伊阙之战以后,白起乘胜追击,攻打韩、魏两国,一路势如破竹,大肆吞并两国国土。公元前293年,白起乘胜追击,不等献城的使者交涉,攻取魏城61座。公元前292年,攻下了魏国的垣。公元前291年攻占了韩国的宛。公元前290年,迫使韩国割让武遂200里地,魏国割让河东400里地。公元前289年再率大军攻魏,又连下蒲阪等61城。经过一系列的打击,韩、魏两国已经不堪一击,对秦国构不成任何威胁了。这些胜利不仅大大刺激了秦国的野心,也使秦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尤其是占领了产铁和冶铁的中心——宛,增强了秦国的兵器制造工业,为秦最后统一天下打下了物质基础。 策略分析 伊阙之战,白起抓住联军自保实力,互相推诿,不肯先战这一战机,共歼灭韩、魏联军24万,攻占伊阙等5城,开创了先秦战史中一次较大规模且是以少胜多的歼灭战。白起作战指导特点有三个:一是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灭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二是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直至消灭敌人。三是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这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是非常适宜的。 ☆☆ 战争小档案 ☆☆ 战役名称:伊阙之战 发生时间:公元前239年 交战双方:秦国 VS 魏国、韩国联军 交战地点:伊阙(今河南洛阳市龙门) 实力对比:秦军10万 VS 24万联军 战争结果:全歼魏韩联军24万 战争性质:进攻战 智慧级别:☆☆☆☆☆ ------------ 第五场 即墨之战 一千头火牛的胜利 时代背景 战国中期,中国的土地上并存着七个国家。其中,实力最强的是秦国和齐国,秦国位于西部,齐国位于东部。分布在两个强国周围的小国,经常要受到这两个大国的侵扰。公元前318年,位于齐国北部的燕国发生了内乱,这场内乱起因于燕王哙没有按子承父业的传统把王位传给自己儿子,而传给了燕国国相子之。这件事引起了燕太子平的强烈不满,于是,就纠集自己的势力和国相子之展开了搏斗。这原本是一个国家的内政,跟别人没什么关系,然而,就有人瞅准了这个机会,想趁乱打劫。公元前314年,齐军用了50天的时间长驱直入攻下燕都蓟(今北京),杀燕王哙和国相子之。后来,由于齐军在燕国大肆烧杀抢掠,燕国民众纷纷起来反抗,各诸侯国也准备出兵救燕,齐军被迫撤退,燕太子平即位为王,即燕昭王。燕昭王登上王位后,广招贤士,改革内政,发展生产,积极准备报齐破国之仇。公元前301年齐宣王死,湣王即位。齐湣王在位期间,连年发动对宋、楚的军事进攻,国力消耗严重。 虽然已经过了近20年,燕昭王并没有忘记国仇家恨,他也想趁这个机会报仇,但从燕国的土地、人口和经济条件看,燕远不如齐国,单凭燕国本身的力量,不可能战胜齐国。面对这种实际,燕将乐毅和燕相苏秦提出了争取盟国,孤立齐国;并怂恿齐国灭宋,以加剧它与各国的矛盾,尔后联合各国,大举攻齐的战争方略。燕昭王采纳了乐毅和苏秦的这一策略,并积极创造条件付诸实施。为了实现攻齐报仇的目的,燕表面上臣服于齐,并派苏秦入齐,进行离间活动,取得了齐湣王的信任。齐国被燕表面的屈服所迷惑,放松了警惕,对燕不加戒备,甚至还把用于防御燕国的军队从齐、燕边界全部撤到齐国的腹地。公元前288年十月,秦约齐王同时称帝,结成联盟。燕再次派苏秦至齐进行离间活动,劝说齐湣王撕毁齐秦盟约,废除帝号,而后伺机灭宋。湣王果然被打动,于十二月废除帝号,转而与各国合纵攻秦,迫使秦国“废帝请服”。齐湣王取得攻秦胜利后,又经过三次战争,灭掉了宋国。邻近齐国的宋国,土地肥沃,生产发达,其大商业城市定陶的巨大税收,尤为齐、秦、赵三国所垂涎。宋为齐所灭,不仅加剧了齐同秦、赵各国的矛盾,也对韩、魏、楚形成严重威胁,因此,导致了齐与各国的矛盾异常尖锐。燕利用这种形势,积极活动,终于和各国结成攻齐联盟。此时,燕国攻打齐国的战略环境已经形成。 人物评析 田单,生卒年不详,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人,战国时田齐宗室远房的亲属,任齐都临淄的市掾(秘书)。后来到赵国作将相。公元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出兵攻占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接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城。最后,只剩了莒城(今山东莒县)和即墨(今山东平度市东南),田单率族人以铁皮护车轴逃至即墨,成为即墨之战齐军的主要指挥官。 乐毅,魏国名将乐羊后代。乐毅有贤才,好兵法,甚为赵人器重。赵武灵王时期的沙丘之乱以后,乐毅离赵而至燕,被任命为亚卿。他建议燕昭王联络赵、楚、魏等国共同对付强齐,遂被派往诸国行合纵之事。公元前284年,乐毅统率赵、秦、韩、魏、燕五国之兵伐齐,大败齐军于济西。此后,乐毅与韩、秦两国之兵回国,魏入略宋地,赵得河北地,乐毅独率燕国军队追逐败逃的齐军,直至齐都临淄。攻占临淄之后,尽取齐国宝物、财物、祭器运往燕国。燕昭王大喜,亲至济上劳军,乐毅被封为昌国君。 骑劫,战国时期燕国将领,即墨之战后期燕军指挥官。 交战过程 公元前284 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军,加上秦、赵、韩、魏的友军,开始攻打齐国。乐毅身先士卒,带兵跑在了秦、赵、韩、魏各国兵马头里,到最接近敌人的地方去指挥作战。四国将士见此情形,群情振奋,个个拼了命地往前打,在济西一战中打败了齐军的主力。四国将土打了几回胜仗,各自占领了齐国的几座城,就心满意足地驻扎下来,不再接着往下行了。乐毅自己则率燕军乘胜前进,攻陷齐国都城临淄。接着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连下七十余城。除了莒邑( 今山东莒县) 、即墨( 今山东平度东南)两地没有被攻下之外,其他地方都被乐毅率领的燕军占领了。乐毅知道,单靠武力,征服不了齐国的民心;民心不服,就算把齐国全拿下来,也守不住。好在齐国只剩下两座城,也不能再成什么大事了,不如以恩惠去收买齐国的人心。于是他做了几件讨好齐国人的事情,如废除当时齐王所定的苛刻法令、减轻人民捐税负担、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优待地方名士,等等。乐毅围困莒(jǔ)邑和即墨将近三年,可还是没有打下来,他就下令退兵,把大军驻扎在离城十多里远的地方,并下了一道命令,说:“凡是城里老百姓出来,可以让他们随便来往,不准为难他们。如果有挨饿的,结他们吃的;受冻的,给他们衣服穿。”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乐毅是很有政治眼光的,也反映出他对战争本质的深刻认识,那就是《孙子兵法》中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但是还没等他的计策实施完毕,一条关乎燕军命运的坏消息从北方飞来了。 公元前279 年,燕昭王死了,他的儿子即位,就是燕惠王。封建社会里王位的更换就意味着国家政策的调整,燕国也不例外。这一年,有人在惠王耳边说:“乐毅拥兵自重,想在齐国称王。燕惠王不经调查便信以为真。赶忙派骑劫为大将,将乐毅调了回来。骑劫当了大将,接收了乐毅的军队。他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把乐毅的命令全改了。燕军都有点不服气,可是大伙儿敢怒不敢言。骑劫下令围攻即墨。守城的将军田单,早已将决战的步骤部署好了。田单是齐国贵族田氏的远方亲戚,此人无功无禄,但头脑灵活,他曾在国都临淄作过小吏,平庸无闻。齐国都城临淄被攻陷时,田单也携家带口乘车逃到安平( 今山东淄博东北) 。一路上见到逃难的车辆十分拥挤,常常相互撞翻,他估计燕军还要来追,就把自己车轴两端露在车厢外面的部分锯掉,用铁皮包起来。果然燕军追来,齐人又争相逃命,许多车辆为夺路而撞断车轴,无法行走,唯有田单的车顺利地逃到了即墨。 即墨大夫与燕军战死,即墨人得知田单改造车轴、安全撤退的事,认为他足智多谋,加上又是田氏的后代,定能熟悉兵法,于是大伙儿共同推举田单为将,坚守即墨。田单做了即墨的首领后,与部下同甘共苦,不分日夜地亲自巡城,受到全城百姓的信任和拥戴。田单一方面加强城防的守备;另一方面派人到燕国去侦察敌方的情况。他听说燕昭王死了,儿子惠王登位,惠王原来就与乐毅有矛盾,互相很不信任。于是,他便使用反间计,派间谍去燕国造谣说:“齐王已经死了,齐国的城池未被燕国大军攻下的,只不过两座而已。乐毅现在以伐齐为名,其实是想联合齐国的残兵败将在那里称王,只是齐国人民不肯臣服他。所以,他并不急于攻下即墨,为的是等待时机成熟。现在齐国人担心的是燕国改派别的大将来,那即墨城马上可就要完蛋了。”燕惠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信以为真,果然另派骑劫去代替乐毅。乐毅被革职以后,惧怕遭燕惠王杀害,返回家乡赵国去了。 骑劫本是个无能之辈,他一上任,顿时使燕军的军心动摇了。田单利用反间计替换了乐毅之后,进一步做鼓舞士气的工作,他以迷信的形式,在军队里挑选了一个机灵的士兵,让他假装“神师”。以后每逢下令,田单总是非常恭敬地将这位“神师”请出来,说是出于天神的教导。齐军士兵听说有天兵天神下凡助阵,都非常高兴;相反,燕军听到这个消息,真以为齐军有天兵天神帮助,却非常害伯。田单又叫几个心腹扮作百姓的摸样到城外去议论。有人说:“以前乐毅将军太好了,抓了俘虏还好好款待他们,城里人当然不怕了。要是燕国人把俘虏的鼻子都削去,齐国人哪里还敢打仗? ”又有人说:“我们祖宗的坟都在城外,要是燕人刨起坟来,那可怎么办呢? ”骑劫听到这些话,果然真的把齐国俘虏的鼻子都削了去,又把即墨人城外的祖坟掘坏,并引火焚毁。城上齐国守军见城外火光冲天,腥臭之气熏天,个个咬牙切齿,痛心疾首,愤恨燕军的暴行。 即墨的士兵和群众纷纷向田单请求,一定要与燕国人拼个你死我活。田单挑选了五千名壮丁、一千头牛,先训练起来,叫老人和妇女们在城头上值班。他又搜集了好些金子,打发几个人装作即墨的富豪,偷偷地给骑劫送去,说:“城里的粮食已经用完了,不出三天就得投降。贵国大军进城的时候,请求将军保全我们一家老小。”骑劫见财喜出望外,连声允诺,一心只等齐军投降而放松了戒备。田单认为,反击燕军的条件已经成熟。但是,即墨兵力有限,出击围城的大批燕军,必须设计一个好的作战方案。于是,田单把那一千头牛打扮起来。牛身上披着一件大褂子,上面画着大红大绿、稀奇古怪的花样;牛犄角上捆着两把锋利的尖刀;牛尾巴上系着一捆浸透了油的麻和苇子。那五千名壮士则组成一支“敢死队”,他们都打上五彩的花脸,拿着大刀阔斧,跟在牛队后面,到了半夜,燕军皆已昏然入睡,田单命令拆开几十处城墙,将牛队赶到城外。牛尾巴点上火。牛尾巴一烧着,这一千头牛可就犯了牛脾气,一直向燕国的兵营狂冲过去。五千名“敢死队”紧跟着冲杀上去,城里的老百姓狠命地敲着铜盆、铜壶,随着跟到城外来呐喊。霎时间震天动地的喊杀声夹着鼓声、金器声,惊醒了燕国人的睡梦:士兵们手忙脚乱,慌里慌张地找不着家伙。只见一大群凶猛的怪兽,头着利刃,后面裹挟着一团烈火,风驰电掣般地冲来。先不说一千头牛犄角上的刀扎伤了多少人,那五千名“敢死队”砍死了多少人,就是燕国军队自己连闯带踩地一乱,也就够受的了。大将骑劫乘着车,打算杀出一条血路,正巧碰上 20世纪80年代出版,讲述跟即墨之战有关内容的小人书“火牛阵”。了田单。这个自以为比乐毅高明得多的大将,交战未及数个回合,便被田单杀了。田单整顿好队伍,立即展开反攻。整个齐国轰动起来,各地燕军听说田单反击大败燕军,主将阵亡,纷纷退却。那些已投降燕国的将士一听到田单打了大胜仗,都准备迎接田单。田单的军队打到哪里,哪里的老百姓就起来响应,田单的兵力越来越强大。不到几个月工夫,被燕、秦、赵、韩、魏占领的几十座城,又一座一座地全被收复回来。由于田单恢复了许多失地,为国家立了大功,将士和百姓们都要拥立他为齐王。田单说:“太子法章就住在莒邑,我们早有联络,我哪儿能自立为王呢? ”田单把太子法章接来临淄,择了个好日子,让太子正式做了齐国国君,他就是齐襄王。 齐襄王对田单说:“齐国已经亡国了,全靠叔父力挠狂澜于既倒,重新建立起来,这个功劳实在太大了,叫我怎么来报答您呢? 我要封叔父为安平君,请叔父万万不要推辞。”田单谢了恩,请齐襄王继续发愤图强,以防备燕国再来报复。但是齐国经过几年的战争,到底力量有所削弱,再也没有力量与诸侯一争天下了,田单以火牛阵出奇制胜的即墨之战,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之一。 战争影响 济西之战中,乐毅采用诱齐攻宋策略,形成了天下攻齐的有利形势。再抓住强弱已经发生变化的有利时机,乘胜追击,直捣齐都,因而取得了重大胜利。而齐湣王自恃强大,穷兵黩武,四面树敌,落入燕国圈套而不自知。当五国联军攻齐时,仓促应战,过早地集中主力与强大的联军交锋,因而惨败,几致亡国。而在即墨之战中,齐军却能先坚守后反攻,最终一举击败燕军。即墨之战是齐军反攻初期的关键性一仗,此后便取得了战场的主动权,在齐国民众的支持下,经过艰苦奋战,终于取得了打败燕军、恢复齐国的光荣胜利。 策略分析 即墨一战,田单凭借超群的智谋,在国破城围、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坚守孤城,麻痹燕军,积极创造反攻条件。在时机成熟时,充分运用机动性、突然性、杀伤力和心理威慑诸因素,以“火牛阵”进行夜间突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是战胜燕军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即墨有一定的防御条件;燕军分兵多路攻齐,发展过快,攻城克坚的准备和力量不充分;田单巧施反间计,借敌之手除去最难对付的乐毅,也是原因之一。 ☆☆ 战争小档案 ☆☆ 战役名称:即墨之战 发生时间:公元前279年 交战双方:齐国 VS 燕国 交战地点:齐国都邑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县东南)实力对比:齐军数万 VS 燕军十几万 战争结果:齐军击溃围城的燕军 战争性质:防御战 智慧级别:☆☆☆☆ ------------ 第六场 鄗代之战 赵国的名誉之战 时代背景 战国后期,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其主要目标就是邻近的赵国。公元前264年,即赵孝成王二年,秦军攻打韩国的野王(地名,今河南沁阳)。野王降秦,这样一来,使离韩国国都更远的上党(战国郡名)陷入了孤立的境地,韩国上下大为恐慌,纷纷议论要献出上党以退秦兵,上党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秦军向东进攻,赵王派老将廉颇镇守长平。秦军不断挑战,廉颇坚守不出,双方长久相持。秦军散布廉颇要谋反的谣言,目的是让赵王换掉廉颇。赵王果然上当,派赵括来代替廉颇。赵括只懂得纸上谈兵,没有多少实战经验,轻敌出击。秦国将领白起设伏兵包围赵括军队,并截断赵军粮道。赵军大败,40万赵军被白起坑杀。长平一战,使赵国实力大大削减,秦军前后共歼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贼。”作为战败国的赵国此时不仅受到秦国军队的屡次进犯,而且其他诸侯国亦想乘机从中获利,燕国就是其中之一。不过这也不能完全怪罪燕国,在那样一个时代,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已成为大家共同的信条。更何况,燕国也曾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候,被无耻的齐国攻击过。所以,那样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不管你是用什么手段,只要能消灭对方你就是赢家。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元气大伤的赵国再一次走入了抉择命运的时刻,能不能打败燕国,成为了赵国证明其实力的最好机会,从这一点看,此战关乎着赵国的生死存亡。 人物评析 ▲ 位于今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八公乡郝圩村的廉颇墓,当地人称“颇古堆”。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廉颇,嬴姓,廉氏,名颇。山东德州陵县人(一种说法),汉族,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廉颇的一生战功彪炳,毫不夸张地说,他为自己的祖国赵国奉献了一生。赵惠文王初年,东方六国以齐最为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方强国。秦国想要向东扩大自己的势力,赵国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为了国家利益,公元前258年,赵国参加了由秦国组织的韩、燕、魏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结果齐军大败。其中,廉颇于赵惠文王十六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威震诸侯,由于廉颇的出色表现,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后,他被拜为上卿(当时最高级的文官,相当于宰相)。多年以来,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敢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随着长平之战中,赵括将40万赵军送到秦军的屠刀之下,赵国的国力也开始江河日下。公元前251年,廉颇因对燕作战有功被封为信平君,后来,他又带兵攻取了魏地笼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秦始皇二年(前245),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怒而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也离赵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但魏王却并没有信任和重用他。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的一句:“我思用赵人”,流露出自己对祖国乡亲的眷恋之情,但这种单相思却只是一厢情愿,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这位为赵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将整日闷闷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一代名将陨落了。 栗腹,战国末期燕国人,官至燕国丞相,燕国攻赵的主要策划者,鄗代之战燕军指挥官。 交战过程 赵国自长平之战败于秦国之后,国力大大削弱。此后,不仅受到秦国军队的屡次进犯,其他诸侯国也开始蠢蠢欲动,都想趁着赵国之危,好好地捞上一把。燕国就是反应最强烈的国家之一。说起燕国,大家并不会感到陌生,他的大致范围就位于今天北京及周边地区的一片区域,与南部的赵国毗邻。现在,人们习惯将整个河北省的广大区域称为燕赵地区。用现代的眼光来看,一个弱小的国家的发展,只有与自己周边或有共同利益的国家结成盟友,才是符合自己利益的最佳选择,这既可以优化本地区的资源配置,又可以有效维护共同利益。前者如今天的欧盟,后者如今天的石油输出国组织。然而,从历史事实来看,两千多年的燕国并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想趁着赵国元气大伤之际,再补上一刀,让他彻底死亡,而且这种妇人似的小聪明在燕国上层很早就开始酝酿了。 长平之战虽然使赵国元气大伤,但还没有到亡国的时候,在随后的战役里,秦国非但没有灭亡赵国,反而在后来的几次战争中被赵军所击退。这充分显示出赵国的实力还是很强的。然而,燕国的一些人并没有看到这一点,认为赵国已经不堪一击了,如果此时发兵攻打,定能旗开得胜。什么样的思想指挥什么样的行动,在一次赵国击退秦军的战役后,燕王派大臣栗腹送来五百金,为赵王置酒祝寿,以示慰问。五百金对于个人而言,应该算是个大数目,但如果放到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层面,未免有点太寒酸了。这也显示出燕国对赵国态度的微妙变化。栗腹回到燕国,就向燕王姬喜汇报自己在赵国所见所闻:“赵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姬喜是燕国的末代君主,所以没有谥号庙号,史书上就称为燕王喜。这个人有扩张国土的强烈志向,然而志大才疏且鼠目寸光,只计较眼前利益,而忽略对长远形势的考虑。所以,听了栗腹的话,甚为动心,赶紧召集大臣商议。 昌国君乐间说:“赵善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伐。”这当然不是燕王喜想听的话。君主的所谓问计,当然希望听到下面大臣的附和,高呼万岁。于是他说:“我以五比一的兵力伐赵,还不行吗?”乐间认为不行,大夫将渠也认为不行。他说:“与人通关约交,以五百金饮人之王,使者报而反攻之,不祥,兵无成功。” 乐间是乐毅的儿子。乐毅伐齐得胜,功高震主,为保全始终,于是离燕奔赵。从其先祖乐羊开始,乐氏家族就生活在中山,而中山后来被赵国所灭,所以燕赵两国,都有乐家的后代。赵国将军乐乘和乐间便是同宗。大约因为父亲功高的缘故,燕王喜只将怒火发泄到将渠头上,吩咐将他下狱,等胜利归来,再拿他的人头祭旗。 公元前251年,燕王喜决定,以栗腹为主将,统兵六十万,分为三路,攻打赵国。倾秦率领西路军攻击代,牵制北方赵军;栗腹带领主力的东路军进攻鄗。攻克鄗、代以后,两军会师,合击邯郸。燕王喜亲自带领中军,跟随东路军行动。 消息传到邯郸,赵孝成王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他这个国王当得实在有点窝囊,眼见国土不断沦丧,局势日渐紧张,自己又束手无策,此时可以倚重的大臣不多。好在还有廉颇和李牧。两员虎将全都赫赫有名。这二人仔细分析敌情,作出了相当乐观的判断:燕军虽众,但从未经过重大战争考验,战斗力不强;栗腹、庆秦,也都是无能之辈。击败他们,问题不大。他们建议赵王,紧急动员,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男子,编组部队,抵抗燕军。这个建议,当然马上就得到了采纳。 这是一场燕国强加于赵国的战争。在此之前,廉颇经历的无数战争,除了长平之战外,赵国基本都处于强势或者平衡的一方,只有这回不是。古老的燕山脚下,燕国的六十万大军、两千乘战车集结完毕,浩浩荡荡地向赵国杀去。敌动我也动。廉颇、乐乘指挥紧急征召的十三万赵军,迎头抗击。廉颇分析燕军的来势后认为,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骄傲轻敌,加之长途跋涉,人马困乏,遂决定采用各个击破的策略。他命乐乘率军5万坚守代,吸引攻代燕军不能南下援助,自己亲率20万赵军迎击燕军主力于鄗。赵军同仇敌忾,决心保卫国土,个个奋勇冲杀,大败燕军,斩杀其主将栗腹。攻代燕军闻听攻鄗燕军大败,主帅被杀,军心动摇,失去战斗力。乐乘率赵军趁机发起攻击,迅速取胜,俘庆秦。两路燕军败退。廉颇率军追击500里,直入燕境,进围燕都蓟(今北京城西南)。这一下,燕王喜吓傻了。除了逃跑,别无他法。廉颇李牧随即展开追击。最终进入燕国纵深达五百里,消灭沿途燕军的零星抵抗后,兵锋直指燕国的国都蓟。廉颇举兵将蓟团团包围,然而赵军并没有一口吞下燕国的实力。而且主力远征,国内空虚,随时都可能被秦国利用。赵王审时度势,接受了燕王喜的城下之盟:燕国割让五座城池,两国罢兵。当然还有个前提条件,燕国必须用将渠为相,派他前来议和。鄗代之战结束后,赵王将尉文赐给廉颇作为食邑,封信平君,任相国(相当于宰相一职)。 战争影响 鄗代之战在老将廉颇的指挥下,赵军同仇敌忾,狠狠教训了自以为是的燕军。同时,这场战争也是一代名将廉颇一生当中最辉煌的一次战役。它对廉颇本人和赵国都有着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提升了赵国于七国中的地位;第二,锻炼了赵军作战能力,更重要的是恢复了作战的自信;第三,增强了赵国实力和国家安全系数;第四,发现并锻炼了赵国将领。此战中,庞援、乐乘、李牧脱颖而出,让赵国人看到除了老将廉颇外还有更多优秀的将军。廉颇任相国前后约六七年,多次击退入侵敌军,并伺机出击。公元前245年,他又带兵攻取了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说明自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已经得到一定恢复。 策略分析 两军交锋勇者胜。战场上,谁能充分调动士兵的积极性,谁就掌握了战争中的主动权。在本次战役中,赵军在名将廉颇的指挥下,利用燕军轻敌、劳军远征的特点。把提升士气做为主要策略。赵军个个同仇敌忾,对来范之敌予以痛击。鄗代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燕军之败有三:一是师出无名,燕赵之间关系一向良好,两国几乎没有交过战,故燕兵对燕王攻赵多有不解而多懈怠。二是燕军分兵多处,希望依仗兵力优势在最短时间内攻占赵地,反而被赵各个击破。三是燕军将领指挥能力不如赵,而且燕兵作战能力有限,甚至不如赵临时组织起来的下民的作战能力。赵军胜亦有其三:一是长平之败后全国悲愤万分,兵法云:哀兵必胜。二是长平之败后赵为防秦长驱直入,进攻邯郸已经在最短时间内组织了另一支生力军且连日操练,战斗力颇强。三是赵之将领指挥艺术颇为娴熟,对付秦尚且绰绰有余,何况对付燕呢? ☆☆ 战争小档案 ☆☆ 战役名称:鄗代之战 发生时间: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 交战双方:赵国VS燕国 交战地点: 鄗(今河北高邑东),代(今河北蔚县东北)实力对比:赵军20万 VS 燕军64万 战争结果:燕军大败 战争性质:反击战 智慧级别:☆☆☆ ------------ 第七场 巨鹿之战 秦帝国的终结者 时代背景 公元前三世纪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世纪。这个里程碑就是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这在中国的文明发展史中尚属首次,正如嬴政封自己为始皇一样,这是中国以皇帝一人统治天下的开始。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一次真正的统一,他把不仅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就连车轴的长短都统一了。这一点很有创造性,大家都知道,火车的发明是近代的事情,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拥有火车,那是不是所有国家的火车只要在有铁轨的地方就能畅通无阻呢,显然不是。比如中国的标准铁路轨距为1435毫米。而与中国相邻的俄罗斯采用的是1524毫米轨距的“宽轨”, 轨距的差异造成诸多不便,在中俄边境进行贸易交往时,两国列车常常要采取换轮的方式,将车厢吊装至各自轨距的车轮上转换,整列车换轮要耗费数小时。而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统一车轴长度后的马车就可以在六国间的道路上自由奔驰。 从这一点来看,秦始皇对日后中国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好景不长,在嬴政统治的后期,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赋役繁重,苛政暴虐使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汉书·贾山传》这样描述当时的惨况:“劳动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全国出现“褚衣塞路,囹圄满市”的悲惨局面,这就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全面激化。终于在秦二世元年(前210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很快得到了的响应,那些被秦所灭亡的六国旧贵族也乘机起兵,出现了天下反秦的形势。秦帝国统治者当然不甘心失败,进行垂死挣扎,他们调动军队,镇压农民起义。这其中,最为凶悍的一支就是少府章邯统率的部队。在此之前,这支部队已镇压了陈胜、吴广起义军,击灭齐王田儋、魏王咎等武装势力,又在楚地杀死了那里的起义军领袖,项羽的叔父——项梁。随后又将矛头指向北方的赵国,一时间,赵国的存亡成为了天下关注的焦点,如果赵国为秦所占,那对各国的反秦大业将是沉重的一击。如果赵国能够取胜,将对那些战战兢兢的各地起义军起一种莫大鼓舞的作用。 人物评析 项羽,名籍,字羽。秦末反秦义军重要领袖,被后世成为“西楚霸王”。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人。他的先祖是楚国的贵族,祖父项燕是楚国的名将。项羽少学兵法,素有勇力。楚汉战争之初,他领精兵3万人奔袭,大败已占领彭城的刘邦及诸侯联军,几乎生擒刘邦。其后,与汉军长期鏖兵,一克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两夺成皋(今荥阳西北),迫刘邦仓皇逃遁。汉王元年春,他又以灭秦之功自居,封18个诸侯。自号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四年八月,议和东归,被刘邦大败于固陵(今河南淮阳西北)。后被合围于垓下,决战失利,溃围而出。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犹指挥28骑两次冲击由数千名汉军组成的包围圈,杀数十人。十二月,退至乌江(今安徽和县境),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不愿渡江躲避,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曾经追随过项羽的汉将韩信曾这样评价项羽,他说:“项王这个人,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等到下属立下战功,该加封进爵时,他却把刻好的官印紧紧地握在自己手里,舍不得赐给他人,这是典型的妇人之仁啊。”从这句话不难看出,在韩信的眼中,项羽这种人是成不了大事的。历史似乎也印证了韩信的这一判断。然而,当我们在用今天的眼光去审视项羽时,这位性格耿直,有勇有谋的西楚霸王不仅是一位驰骋沙场的将军,还是一位侠骨柔肠的真男儿。难怪一代才女李清照在数百年后的宋代还在为这位英雄感到惋惜。或许历史就爱这样捉弄人,明明是本人不该从事的工作,历史偏把你推到这个岗位上,让他承受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煎熬,说句心里话,项羽适合当将军,不适合做皇帝。 ▲ 中国历史上第一猛将项羽画像 章邯,秦朝大将,被封为上将军。秦二世时任少府,他是秦王朝最后一员大将。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他受命率骊山刑徒及奴产子迎击陈胜起义军周文部,屡战屡胜,使秦廷得以苟延残喘。随后,他又攻杀反秦武装首领魏咎、田儋、项梁,移师渡河攻赵,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击败,漳污之战中再次被项羽击败而投降,随项羽入关,封雍王。楚汉战争中,章邯在汉王元年(前206)八月,与刘邦军屡战不利,退保废丘(今陕西省兴平东南)。秦二世二年六月,城破自杀。 王离,秦朝大将,秦将王翦之孙、王贲之子。秦二世刚继任时,蒙恬被夺军权,北方军队由王离所接管。公元前207年,天下义军共起,王离以重兵围赵王赵歇于巨鹿,攻势猛烈,赵国军情危急,不断派使臣向楚国要求援军。楚国派宋义、项羽、范增援救赵国,但宋义并不出战,被项羽所杀。之后项羽破釜沉舟,九战秦军,杀退王离数十万大军,生擒王离、杀死苏角、将领涉间不屈自杀。 交战过程 巨鹿县是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西南110公里处的一个小县城。这里曾是当年秦始皇册封的36郡之一。历史上,巨鹿这个名字紧紧和战争连在了一起,这里先后上演了刘秀讨伐王郎,东汉黄巾起义,明代 “靖难之役”等多次战争,而最早为大家所熟悉的还是那场关乎秦帝国命运的生死决战。故事还要从那件具有开创意义的事件讲起,公元前209年七月,两个因误了工期而怕被处死的囚徒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蕲县镇境内)发动起义,首先扛起反秦的旗帜,一时间,全国各地纷纷起兵响应。九月,楚国人项梁、项羽杀死会稽郡(秦朝时会稽郡治在今江苏省苏州)郡守殷通,举行起义,很快聚集到8000多人。到第二年,项梁率领八千“子弟兵”,渡过长江、淮河向中原进军,以配合陈胜的起义军。沿途,英布、吕臣、刘邦等都率部前来会合,这支起义军发展到十余万人。不久,项梁在薛(今山东省薛城北)听到陈胜牺牲的消息,便召集各部反秦将领共商大计。居巢人(今安徽省巢湖市)范增向项梁建议说:“你家世代为楚将,若能复立楚王的后裔,可以得人心。”项梁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就把楚怀王的孙子找来当楚王,仍称楚怀王。定都盱眙,建立了秦末第二个农民政权。项梁自称武信君,率领项羽、刘邦等多次击败秦朝大将章邯的军队。可是,在胜利面前,项梁产生了轻敌情绪,放松了警惕。公元前208年九月,当项梁引兵进至定陶西北时,遭到章邯优势兵力的袭击。项梁战死,起义军失利。 章邯主力打败项梁后,又挥师北进,渡过黄河后,与赵军主力展开决战,赵军大败。赵将陈余向北逃往常山郡,另外两个将领张耳、李齐护着赵王歇率军退入信都东面的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城,秦将王离率军尾随而至,包围巨鹿城,章邯率部进攻漳水北岸的邯郸城。秦军很快攻破邯郸,章邯将邯郸的城郭夷平,并将百姓迁徙到邯郸西南的河内地区。这个时候,陈余在常山征募了几万军队,驻扎在巨鹿城之北离秦军较远的地方,张耳的儿子张敖在代地征募了一万多军队,也紧邻陈余驻扎在巨鹿之北。赵军负隅顽抗,巨鹿一时难以攻破,于是章邯命令王离、涉间包围巨鹿,而自己则率领主力驻扎在巨鹿城南的棘原,修筑甬道与黄河相连,为围城部队提供补给。 情况十分危急。赵王歇向楚怀王求救。此时的楚怀王已迁都彭城,为了天下反秦大业,更为了楚国自己的利益,楚怀王答应了赵王歇的请求,他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领兵北上救赵。宋义率领大军从彭城出发时,楚国的部队已经休整了几个月,听说要去和秦军主力拼杀,个个摩拳擦掌,斗志旺盛。但是,主帅宋义却是个极端自私卑劣的人。他一面用甜言蜜语,获得了楚怀王的信任,骗取了兵权;一面和齐国勾搭,寻求自己的外援。如今他兵权在手,却根本不想到巨鹿城下和秦军拼命。当他走至安阳的时候,便号令全军扎营安寨,原地休息。他这一住就是40多天,每天只是在大帐中饮酒作乐,只字不提出兵援赵之事。这时,次将项羽实在忍耐不住了,便来见宋义,说:“如今秦军围攻巨鹿,赵王危在旦夕。我们应该赶忙率兵渡过黄河,与赵军里应外合,就能够大破秦军了。” 宋义斜着眼瞥了项羽一下,轻蔑地说:“你哪里懂得兵法的妙用。让我告诉你吧,如今秦兵攻赵,要是胜了,就会疲惫不堪,那时我就出兵乘其疲惫而攻之,如若秦兵败了,我们正好一鼓作气,西入关中。所以我的主意是先让秦赵拼个你死我活,我们可以坐收渔人之利。你要明白:说起披坚执锐、冲锋陷阵我倒是不如你,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你可就差远啦!” 项羽走后,宋义冲着他的背影冷笑,随即起草了一道军令,公布于全军。“军中将士,不管勇猛如虎,强狠如羊(羊在角斗时是很顽强的),还是武艺超群,只要他敢不服从命令,就一律斩首!”这道命令,显然是针对项羽的,这一点,军中的人谁心里都明白。宋义把楚怀玉的命令束之高阁,却加紧了和齐国的勾搭。齐王田荣见他手握重兵,正想拉拢他,就请他的儿子宋襄到齐国去做相国。宋义得了这个信儿,高兴万分,亲自把儿子送到无盐(今山东东平东),并在那里举行了盛大的告别宴会。 这时正是三九严寒,寒风刺骨。战士们饥寒交迫,怨声连天。可宋义照旧拥炉饮酒,谈笑风声。项羽对救赵的事心急如焚,气愤地对将士们说道:“当此之时,我们本应齐心协力,攻秦救赵,可是宋将军却不引兵渡河,整日饮酒。还说什么让秦赵相拼,然后坐收渔翁之利。一个新建的小小赵国,怎能抵挡得住虎狼之秦呢?秦赵之战,胜败昭然,有什么渔利可收?宋将军手握重兵,身负主命,却心怀不轨,我看他不是效忠国家的臣子!”战士们也十分气愤。第二天,项羽全副武装,大步跨进宋义军帐,再次要求立即出兵救赵。宋义见项羽闯了过来,大发脾气,喊道:“我的军令已下,难道你要以头试令吗?”项羽义愤填膺,大喝一声:“我今天要借头发令!”说着,一剑斩下宋义的脑袋。气昂昂走出帐外,一只手提着人头,一只手执着宝剑,像凶神一般。项羽对大家说道:“宋义私通齐国,背叛楚王,按兵不动,坐失战机,我已奉怀王之命把他处死了。” 大家明知道这不是怀王的命令,但谁也没去揭穿。一来都惧怕项羽的威严,二来他们大都是项梁的老部下,对项羽很有感情,三来都不满于宋义的胡作非为,所以一见项羽杀了宋义,都立刻表示愿意服从项羽的指挥。项羽把军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一面派人追杀正往齐国赴任的宋襄,一面把处死宋义的事情报告给楚怀王。楚怀王无奈,只好封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担任了援赵大军的主帅,立即派英布和蒲将军带领两万人马为先头部队,渡过黄河去解巨鹿之围。项羽亲自率领的主力部队也开到了漳河南岸。项羽下令立刻埋锅做饭,准备渡河船只,吃完饭马上渡河。忽然赵国使者又来告急道:“齐、燕等国援兵虽然已到了巨鹿,因为见秦军人多势众,凶悍异常,只是远远扎营观望,不敢出战。赵国的安危存亡,全系在将军身上了!” 原来,章邯命大将王离、涉间、苏角围攻巨鹿,自己驻兵巨鹿南边的棘原,专门截拦诸路救赵援兵,同时筑甬道至巨鹿城下,运送粮草,布阵严密,无懈可击。项羽探知了秦军的部署,知道要解围救赵并非容易,但他却把手一挥,对赵国的使者说:“你回报赵王,项羽—定不负贵国厚望!” 项羽送走使者,下令上兵每人带足3天的口粮。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全军整装待渡,项羽又下令砸碎全部行军做饭的锅。大军渡过了漳河,项羽又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部砸沉,同时烧掉所有的行军帐篷。项羽以破釜沉舟自绝后路表示了必胜的决心。 渡过漳河,项羽率领大军直插章邯和王离这两军之间的空隙。一面阻拦章邯的援军,一面切断甬道,断绝粮运,这就使得巨鹿城下的王离大军失去了后援和粮草供应。秦将王离见楚军如此勇猛,急忙指挥兵马拦截。项羽的军队拼死作战,锐不可挡,杀得秦军死伤无数。王离三进三退,才算逃回了本营。 在此前的东阿之战中,章邯就领教过项羽的勇猛,这次前锋败北,王离失利,他更不敢大意了,立即重新排兵布阵,想诱项军深入,聚而歼之。章邯引楚兵深入阵中,以为楚兵中计,却不料楚军由于断了后路,三五成群,各自为战,以一当十,两天之内,秦军就吃了9次败仗。项羽见秦军已经溃不成军,就派英布、蒲将军夺取秦军甬道,杀秦将苏角,活捉王离,涉间葬身火海。章邯见大势已去,被迫率领20万秦军投降项羽,巨鹿之战宣告结束。 战争影响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对于推翻残暴的秦王朝统治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经此一战,秦朝已名存实亡。而项羽以6万破20万,如此悬殊的战果令无数后世人对其充满了崇拜与景仰。 策略分析 项羽到巨鹿后开始谋划对秦军来一场世纪豪赌,赌注就是自己的性命加上几万楚军,输则全军覆没,身死疆场;而赢则得到大秦的天下。面临在自己面前的是种种不利,这似乎是一场毫无悬念的赌局,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对手的实力异常强大。项羽的对手是素有“百战百胜”之称的秦国精锐部队。这两支秦军,一支是由秦之名将蒙恬打造的边防军,这支军队久经沙场,曾击败北方匈奴,立下赫赫战功,带领他们的是当年蒙恬的副手,后来统领边防军的大将王离,曾被封为武城侯,多次跟秦始皇东巡,功名赫赫。其次,自己的实力异常弱小。项羽的军队组成很复杂,其人数大致是5万到6万之间。其中先锋两万是英布,蒲将军的军队。那就是项羽主力还有3万到4万。再次,没有后路,不能久战。由于项羽和怀王的关系,使项羽处于一个没有任何外援,没有任何退路的地方。最后,盟友的畏战,保存实力。虽然各路诸侯援军都知道天下之势在此一举,但是由于兵少将寡,其心各异,谁都不愿意把自己陪进去。所以想指望诸侯援军帮助自己,比登天还难。 项羽在巨鹿兵力数量,质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击败善战的秦军,除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多方面配合。关键在于事先的谋划,大胆的打破常规,运用一切巧妙战术和对自己有利的因素。以少量杂牌军全歼精锐秦军,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中的奇迹。 ☆☆ 战争小档案 ☆☆ 战役名称:巨鹿之战 发生时间:秦二世三年十二月(前207) 交战双方:以楚国为首的盟军 VS 秦帝国 交战地点:巨鹿(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西南)实力对比:楚国联军6万 VS 秦军40万 战争结果:歼灭秦军主力,余部投降 战争性质:起义军战争 智慧级别:☆☆☆☆☆ ------------ 第八场 彭城之战 一场带有遗憾的战争 时代背景 公元前207年,楚将项羽率区区6万兵力在巨鹿打败了由秦将章邯统领的40万秦军,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关注,项羽的名字也开始名震天下。战后,因项羽在灭秦过程中功劳最大,成为了诸侯当中最具话语权的人物,他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分封天下。他以霸主的身份将全国分成十八个王国,分封给诸侯、部将和降将为王。这十八个王是: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邛、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项羽这样分封的目的,首先是建立自己的权威,以便号令天下;其次是把他的劲敌刘邦封在秦朝流放罪人的巴蜀,又以秦降将章邯和司马欣给予钳制。 当然,刘邦也不是随便给块封地就能满足的人,他对项羽的这一决定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如果以今天的眼光看,汉中、巴蜀一带位于现在的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物产丰富。怎么还不满意呢!其实,那个秦汉时期的这一地区,属于尚未开发的领域,比起关中和中原地区的确属于边远地区。汉王二年,刘邦决定出兵三秦,准备伐楚,而此时,项羽大军正在东方平定齐国之乱,后方极为空虚。刘邦抓住这个机会大举东进,一路上所向披靡,兵锋直指项羽的都城彭城。据《史记》载:“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也就是说,刘邦集结了一支56万人组成的部队参加伐楚,这其中包括了刘邦在关中统领的10万人,经过汉中整顿,收当地的巴军及后定三秦后所收编的军队,使自己军队的数量翻了一倍。随后,他又 “劫持”了五个诸侯(魏王豹,殷王司马卬,河南王申阳,塞王、翟王)一同参战,为了此次东进,刘邦真可谓拿出了自己所有的家底,召集了自己的所有重要将领和谋士。 在战略部署上,汉军共分为三路行军,中路军由刘邦亲自统帅,部将为张良、陈平、韩信、吕泽、张耳、卢绾、夏侯婴以及五诸侯军,从洛阳直接向东,直取彭城。北路军由曹参、灌婴率领汇合陈余军从粱鲁,与中路军会攻彭城。南路军由薛欧、王吸(或有王陵军)自关中出武关走南阳,攻阳夏,向东进攻彭城。此时关中并不安稳,章邯等势力还在负隅顽抗。刘邦留下萧何守关中,周勃围废丘,樊哙、郦商转战关中各地,而立韩王信为韩王平定韩地。汉二年四月,北路军破龙且于定陶,南下砀和刘邦中路军会师,接着攻下项羽的老窝彭城,似乎这场胜利对刘邦来说已是势在必得。 人物评析 项羽,(前文已做介绍)。 刘邦,别名刘季,出生在秦朝泗水郡沛县丰邑中阳里(今在江苏省丰县境内)。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也是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指挥家。刘邦出身农民家庭,早年当过亭长,亭长是个级别不高的官职。在秦代,地方行政系统分为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别掌管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设县令,下设丞、尉,分别掌管文书、治安之权。基层组织十里。十里为一亭,设亭长;十亭为乡,有三老(掌管教化)、啬夫(掌管诉讼、收税)、游徼(掌管治安)。由此看来,刘邦的亭长应该相当于今天一个行政村的支部书记之类的官职。他为人豁达大度,不好农事。秦时因释放刑徒而亡匿芒砀山中。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公元前206年十月进抵霸上,秦王子婴投降,秦灭亡。刘邦废秦朝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因此受到关中人民的欢迎。 经过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终于把楚军围于垓下,项羽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当年二月,刘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登基后,他一面平定诸侯王的叛乱;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迅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不仅在当时安抚了人民,也为今天汉民族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刘邦的成功在于他是一位出色的管理者,他本人对这一点看得非常透彻,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在雒(luò)阳南宫的一次宴会上,他问大臣高起和王陵: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这话说得非常坦白,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刘邦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无赖或流氓,当然,他的有些做法的确值得商榷,但在用人方面,他是一位具有非凡战略眼光的政治家。 交战过程 汉王元年二月,刘邦乘齐国的田荣起兵反楚,项羽出兵齐地(今山东地区)之机,袭占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四月,齐、楚两军又在城阳(今山东荷泽东北)展开大战,楚都彭城空虚。刘邦即以项羽杀害楚怀王为由,在洛阳聚集各路诸侯联军56万,兵分三路向彭城发动全面进攻。这三路军由北路、中路、南路组成。北路军由曹参、灌婴率领汇合陈余军经粱鲁,与中路军会攻彭城。南路军由薛欧、王吸自关中出武关走南阳,攻阳夏,向东进攻彭城。中路军由刘邦亲自统帅,部将为张良、陈平、韩信、吕泽、张耳、卢绾,夏侯婴以及五诸侯军,从洛阳直接向东,直取彭城。 当时,正和齐军作战的项羽听说刘邦带五国兵马攻占了彭城,勃然大怒,大骂道:“贼匹夫,安敢如此!”他的首席谋士范增说:“彭城是楚国的根本,一旦被刘邦占去,我等将无家可归矣,不可不救!”项羽沉思片了刻,说:“若派大军去救,只怕为时已晚。而田横在城里,见我退兵,必将乘机追杀。到时,难保不陷入两难境地。权衡再三,决意将大军仍留在这里,继续围城。我率三万精锐,日夜兼程,奔回彭城,杀他个措手不及。”众人听了这话,惊得目瞪口呆,急忙劝说:“听说刘邦人马不下百万,今大王以三万兵与他交锋,岂能胜得?”项羽笑道:“贼虽多,终究是乌合之众,如何能挡楚国的骑军?且贼兵队伍庞杂,号令不一,易为我所乘耳。”于是,他让谋士范增留下,与曹咎、桓楚、龙且、钟离昧及六家诸侯,继续围攻城阳。自己领季布、利几、丁固、项声、项庄、项冠六员猛将,带上三万骑军,由胡陵转道南下,径奔彭城来。队伍赶到胡陵,恰巧遇上虞子期、项襄,护着两位娘娘逃来。项羽见王后、虞姬都安然无恙,提着的心渐渐落了下来,他先到大营暂歇。虞子期、项襄拜辞,自投城阳去了。 稍作歇息后,项羽率三万精兵,人不卸甲,马不下鞍,一路往南疾驰。四五天路程,只用了两天两夜,便已赶到萧县西郊。项羽见人马困乏,又看时间正当半夜,便令将士先下马歇息,只等天亮。歇了一个多时辰,已到四更天,远处不时有鸡鸣声传来。项羽上马提槊,将人马分成三路,悄悄向萧县城行进。将近五更,天色微明,项羽在马上,隐约望见敌军大营,一寨挨着一寨,无边无际。他不禁狞笑一声,将手中大槊往空里一举,只见人马涌动,军器闪亮,三万骑兵,一齐朝着敌营杀来。守卫萧县的是西魏王军马,时当黎明,众兵将才刚起身,犹自醒眼朦胧,有的人还打着哈欠。忽听身后蹄声如雷,震天动地,回头望时,直惊得魂飞天外!这时无数的骑军如逐浪翻滚一般扑面而来。众军见了,都惊破了胆,望营寨内便走。西魏兵大乱。项羽一马当先,跃马径奔入寨,连挑数将,余者四散而逃。魏豹方梳洗完,还未披挂,猛听得外面杀声大作,忙提了宝剑,出帐来看,迎面正见项羽杀进来。魏王豹大惧,赶紧抢过一匹马,夺路而走。楚军三万铁骑,如洪水猛兽,在大营里任意杀戮;西魏兵哭爹叫娘,抱头鼠窜。只一会儿功夫,西魏营寨中,已是尸横满地,血流成河。三路人马齐集萧县城外,却见城门已然关闭。项羽环视了众将说道:“寡人引三万精兵,利在速战,不可在此纠缠。”便马不停蹄,麾军杀奔彭城来。 不到一个时辰,这支骑兵就杀到了司马昂军寨前。司马昂听报,大吃一惊,忙差快马往彭城告急,随即领了河内军出寨迎敌。未及列阵,已闻虎啸之声。司马昂立马军旗之下,不望则已,这一望,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只见季布引一军在左,丁固引一军在右,项王自引一军在中间,狂风卷地也似冲杀过来。司马昂大叫“迎战”,却不见有人应令。司马昂大怒,正待喝骂,感觉身边军马正向后面移动;心一乱,回马便走。众将士见了,一齐望东奔走。河内兵不战自溃。楚军趁势,在后掩杀。铁骑过处,倒下一大片。河内兵皆已丧胆,四散乱走。司马昂未走出多远,被项羽王追上,大骂道:“反复小人!”纵马向前,一槊刺中司马昂后心,栽落于马下。身边众将无不胆颤心惊,策马往人群中奔走。项羽并不理会,率领人马直奔彭城。 司马昂被杀的消息很快传到彭城。刘邦听闻,惊得目瞪口呆,道:“莫非是神兵天降?”慌忙带上亲将,出北门,赶到九里山大营,召集军马迎战。方布下阵势,就看见西楚军杀来。两阵对圆,项王出马,六将分列两边。项羽厉声大骂道:“无信无义之徒,安敢犯我疆界?夺我都城?”刘邦立马门旗下,大声道:“义帝乃天下共主,贤德圣明,四海之内谁不敬仰?偏你为了一己私利,居然依仗武力,放逐故主于荒蛮远地。所作所为,可恶之极!诸侯皆有怨愤,只是不敢明言。你尚不知悔改,自当天下之人尽已臣服于楚,更加肆无忌惮,进而行那大逆不道之事,暗中命他人将义帝弑之于江南。寡人见你如此无道,岂能坐视不管?特会聚四方诸侯,讨伐于你!”顾身后道:“谁敢擒此逆贼?”一将应声而出。这个人就是薛欧;拍马持槊,出到阵前。项羽大怒,骑乌骓(zhuī)马,挺禹王槊,直杀过来。薛欧纵马来迎。战不到十合,薛欧料敌不过,败归本阵。柴武在阵中,见薛欧败下,舞动大刀,过来战项羽。斗到十六七合,柴武刀法已乱,被项羽一槊,挑断束发扎带。把个柴武吓得魂飞魄散,拖刀便走。此时,天愈发闷热,睢水岸边,一片血腥。刘邦见身边仅剩数百人马,又被楚兵三层包围,不禁仰天长叹:“我将命丧此地矣!”正在这时,天色突变,狂风大起,从西北方向刮将过来。一时间,飞砂走石,拔木扬尘,昏天黑地,人仰马翻。西楚兵正好迎着大风,当下被吹得眼也睁不开,人也站不住,战马更是惊惶万状,四下奔走。西楚军突然间遭此怪风,顿时大乱,阵型溃散。刘邦望见,惊喜不已,道声:“老天助我!”急忙召唤身后十余骑,顺着风向,突围而去。 这风刮了好些时,才得停住。项羽重将军马集结好,回来剿杀。少顷,便打扫完战场,却不见刘邦踪影。项声道:“许是方才刮大风时,被他乘机溜走了。”项羽听了,非常生气。季布道:“刘邦仓皇而逃,如何走得远?可连夜差人追赶,必能将其擒获。”霸王道:“不知那贼往哪里逃去?”季布道:“多半是向北走了。”项羽便道:“若能活擒刘季,赏金百镒!”即令季布、丁固各带三千骑,往北追赶,自己引军马回彭城去了。 刘邦继续向西逃亡,直至汉高祖二年五月,败退至荥阳的刘邦在得到萧何、韩信的增援后,迅速恢复了元气,与跚跚来迟的楚军战于京、索(均在今河南荥阳东南)之间。为了对付楚军强大的骑兵部队,刘邦还大力加强和扩充自己的骑兵,终于在荥阳之东击破楚军骑兵,扼阻了楚兵西进的势头,稳定了战局。 从此,楚汉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双方对峙于荥阳、成皋一线。这次战争终因项羽没有乘胜穷追汉军,使刘邦又一次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后来发展壮大,夺得天下。这不能不说,这是本次战争的一大遗憾。 战争影响 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在这场战争中,他的老爸及老婆都被楚军俘获,众诸侯也纷纷背汉向楚。项羽则充分表现出他特有的英勇果敢、雄才大略的军事指挥才能,此战可以说是完胜的结局,项羽不但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更扭转了项羽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的政治局面,重新占据楚汉战争的主动权。但是,这场完胜的战役却留下了深深的遗憾,此战,项羽虽然以少胜多,几乎全歼汉军。但是,就在这即将胜利的最后时刻,项羽没有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刘邦,以至后来,刘邦依靠优越的地理和物质资源和整个集团的优势力量,最终拖跨项羽,赢得天下。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2000多年后的1949年4月,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时,心潮澎湃的毛泽东作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诗中写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其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一句讲的就是不犯项羽在彭城之战中的错误。这首诗写出了毛泽东乘胜追击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决心。只是自刎在长江边上的项羽在当时没有这样的决心,不然,彭城一战足以让中国历史重新改写。 ▲ 彭城之战中留下的遗憾,为日后项羽的失败埋下了祸根。几年后,他被刘邦围于垓下,四面楚歌,心爱的虞姬也别他而去,虽有万夫不当之勇,终究是英雄末路。可悲,可叹! 策略分析 彭城之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战争奇迹。项羽以3万精兵击垮了刘邦率领的56万盟军。项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看似一种偶然的结果,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偶然当中也包含了许多必然。据一些史料的记载:早在刘邦定三秦的时候,项羽就预感刘邦会东进,不过他还是带兵进攻自己后翼的齐国。而对刘邦的攻势,项羽一面派郑昌为韩王,前往韩地抵抗刘邦东进,又派陈平在此又布一层防御线;随后,他又派龙且抵挡北路军,派兵到阳夏阻拦南路军。这几路军除了南路外,其余各路均告失败。刘邦的56万汉军仅数月时间就占领了楚国的大部分地区,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项羽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中。 上帝要让一个人成功,首先就要让他发疯。面对如此险恶的政治,军事环境。项羽提出一个破天荒的战略计划,他命令大军继续平定齐国,作为迷惑刘邦的手段。自己亲自带领3万精兵绕道彭城后方,以彭城为诱饵引刘邦上钩,然后偷袭刘邦后方,全歼汉军。项羽的作战计划出来,所有人都难以置信!他不但要以3万尽歼对方56万,还要长途奔波,设局偷袭!这一想法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战争小档案 ☆☆ 战役名称:彭城之战 发生时间:汉王二年(前206) 交战双方:以汉军为首的盟军 VS 楚军 交战地点:彭城(位于今江苏省徐州市) 实力对比:楚军3万 VS 盟军56万 战争结果:盟军惨败 战争性质:反击战 智慧级别:☆☆☆☆☆ ------------ 第九场 井陉之战 大汉王朝的前奏曲 时代背景 公元前205年,项羽在彭城大败刘邦,这使得当时的诸侯们纷纷背汉归楚,刘邦的处境十分艰难。为了摆脱这一不利局面,刘邦采纳了谋臣张良等人的建议,制定了正面坚守、侧翼发展、敌后袭扰的战略方针。他命大将韩信率军开辟北方战场,逐次歼灭黄河以北的割据势力,向楚军侧背发展。 公元前205年,韩信首先率军击灭了魏王豹,平定魏地。当时,黄河北岸尚有代(今山西北部)、赵(今河北南部)、燕(今河北北部)三个割据势力。它们都投靠项羽,成为楚的羽翼。汉要灭楚,就必须先翦除这些诸侯国,使项羽陷于孤立。韩信针对这些割据势力只图据地自保、互不救援的弱点,便向刘邦提出进一步开辟北方战场,逐次消灭代、赵、燕,东击田齐,南绝楚军粮道,对楚军实施侧翼迂回,最后同刘邦会师荥阳的作战计划,这一计划很快得到了刘邦的赞许和批准。 刘邦在彭城之败后,退守荥阳、成皋,与项羽拉开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刘邦依托有利地形,亲自在此组织战略防御体系,利用关中汉中之资,以及善于打游击战的彭越在项羽必经之路骚扰粮道来打一场持久战。此时,河北之地的诸侯皆背汉就楚,不但给刘邦的左翼造成巨大的威胁,而且严重阻碍汉军迂回到项羽侧翼夹击的战略构想。韩信趁机请命北上扫荡诸侯,开辟另外一处新战场!韩信首战采用声东击西,避实攻虚,以木罂渡河,顺利完成攻魏之战。由于此战之功,刘邦对韩信的作战能力感到满意,命韩信和张耳继续北上进攻赵国。韩信兵贵神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代军,这个时候荥阳战况危急,刘邦收韩信之精兵以距楚军威胁,而命韩信张耳带数万新兵攻赵,赵国显然比魏、代强大,又拥有地利,韩信处于从未有过的危机之中。 人物评析 淮阴侯韩信的一生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位功盖天下的英雄留给世人的名言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韩信,字重言,汉族,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人。军事家,是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据说他是当时著名军事理论家尉缭的高徒。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协助汉王刘邦率军出陈仓、定三秦,京索之战败楚军,随后分兵北伐,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韩信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历任大将军、左丞相、相国,封齐王、楚王、淮阴侯等,却也因其功高震主引起猜忌。最后,韩信由于被控谋反,被吕雉(刘邦老婆)及萧何诱骗入长乐宫钟室处死。 韩信一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并不是他个人的运气好。而是在其年轻时就有所绽露。韩信年轻时,家里很穷,经常食不果腹,以至于母亲死后竟没钱来办丧事。一天,一位在河边洗衣服的老妈妈见韩信饥饿,便把自己带来的饭分给他吃,一连数十日。韩信十分感激的说:“我以后一定会报答你的”。老妈妈听了很生气,说:“你现在连吃饭都成问题了,我见你可怜才给你吃的,哪里还想让你报答啊?”韩信听了,深感惭愧。当时,一个南昌亭长见韩信非凡夫俗子,邀为门客,但不为其妻所容,“食时信往,不为具食”,韩信愤然离去。当地的一个屠户想侮辱韩信,说:“别看你个子高大,还佩着剑,其实是吓唬人的。如果你真有本事,就把我杀了;如果不能,就从我裤裆下面爬过去。”韩信听了,慢慢低下身来,从他的胯裆下爬了出去。满大街的人都在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懦弱没出息的人。 若干年以后,韩信帮刘邦夺取天下后回到故乡,早年的这些事他都还记在心里,并分别对这些人给与了“论功行赏”。他召见了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赏赐她千金。见到南昌亭长时,只赏他一百钱,并说:“你是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又召见曾经侮辱自己,让他从胯裆下爬过去的那个人,封他为中尉,并且告诉诸将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但杀了他也不会有我以后扬名,所以就忍了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由此可见,英雄始毕竟不是一般的人物,在他们的身上,我们总能发现一些别人不具备的特殊素质。即使是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陈余,大梁(今河南开封)人,魏地名士。陈胜起义,陈余与至交张耳同往谒陈胜,建议以奇兵略赵地。陈胜同意,派武臣为将军,以陈、张为校尉,率兵三千前往略地。武臣听从蒯(kuǎi)彻计谋,不战而得三十余城。至邯郸,与张耳拥立武臣为赵王,自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巨鹿之战时,陈、张两人交恶,陈余之兵为张耳所收,仅与部下数百人出走。汉高帝三年(前204),遣韩信、张耳伐赵,斩陈余于水上。 交战过程 巍峨的太行山在中国的地形图上是一座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人说:“太行山是中国的脊梁,控制这里就等于控制了中国。”据说,在绵延400余公里太行山中共有八个隘口。他们分别是军都陉、薄阳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帜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这八个隘口是穿越太行山脉的八条必经通道。本场战争就发生在八大隘口之一的井陉口,井陉位于现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以西30公里处。这里有一条长约几十公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的行动。自古就有“燕晋通衢”的之称。在井陉腹地,有一条发源于山西寿阳,经娘子关入井陉,全长120公里的河流——绵河,是滹沱河的重要支流。在历史上,因与一个人和一次战役的姻缘,使这里有了名气。这个人物就是秦末汉初的赫赫名将韩信,这次战役,就是“背水之战”。 ▲ 围于今河北省井陉县境内的苍南山。这里崖壁陡立,易守难攻,乃兵家必争之地。 汉高帝二年(前205)四月,刘邦率诸侯兵56万人东进伐楚。这时,楚霸王项羽正在山东一带作战,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被汉军攻占。项羽带领3万人杀了回来,大破汉军,汉军竞相败逃,落入泗水,死者十万余人。遭此惨败,刘邦元气大伤,原先归服的诸侯又都背汉归楚。最为可气是,连自己亲封的魏王豹也叛汉附楚,严重威胁汉的后方关中,刘邦依据和项羽对抗的核心防线荥阳、成皋,以及黄河渭水运输线。派谋士郦食其前往游说魏王豹。刘邦对郦食其说:“你要能说动魏王豹重新归汉,我就在魏地封你万户。”由此可见魏王豹的归属,对刘邦是多么至关重要。但是,魏王豹却回绝郦食其说:“汉王对人简慢又侮辱,责骂诸侯、群臣,就像骂他的家奴一样。我不想重新见到他。”郦食其如实回报,刘邦看到好言劝说没指望,只有靠武力解决了,决定举兵进击。同年八月,刘邦拜韩信为左丞相,统率部将曹参、骑将灌婴等不足3万人,自荥阳西入关,出奇兵,以疾风迅雷之势向魏军发起攻击,三战三捷,魏王豹落荒而逃,最后于九月被生擒。这一役,八月出兵,九月告捷,可见韩信用兵神速。河东52县一举归汉,并将所俘获的精壮魏兵补充到荥阳前线,让处于危难之势的刘邦松了口气。这时,韩信向刘邦提出增兵三万,北举燕赵,东图齐地,南绝楚之粮道,然后西归和刘邦会师于荥阳。这是韩信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谋划出的战略目标。他北去燕赵的战略路线,正是当年秦始皇灭赵国、平燕地的路线,真实意图是北下燕赵,东取田齐,对楚形成绝对战略优势,然后前后夹攻,会战荥阳,与项羽决战。刘邦欣然同意,派张耳、张苍率三万人马归韩信指挥,加上韩信原有的2万人,总兵力共计5万多人。韩信挥师东进,先击败代军,攻取太原,然后从太原直扑井陉。一场战争史上的奇迹,就要在滹沱河流域上演。 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统率3万名新近招募的部队,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对赵国发起攻击。赵王歇、赵军主帅陈余闻讯后,即以号称20万的大军集结于井陉口防守。面对几倍于自己的敌人,韩信也是异常的谨慎,他知道自己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知道自己必须要冒险进入赵国境内和赵国的主力进攻决战,而持久战或是击溃战都对自己不利,韩信要做的是一战击溃赵国主力,使赵国再无能力抵抗汉军。韩信、张耳统兵来到井陉口,伺机越关东进。赵王歇与丞相成安君陈余得知汉军灭代,意欲东进,立即从信都(今河北邢台)出发,将兵20万,赶到井陉口,构筑堡垒,堵截汉军。谋士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韩信东渡黄河,俘魏王豹,擒夏说,大获全胜。今乘胜攻赵,锐不可挡。我听说:“千里运粮,士卒就有挨饿的危险;到吃饭时才去打柴做饭,军队就不会餐餐吃饱。”今井陉口谷险路窄,车不能并行,骑不能成列,汉军行数百里至此,队伍定会拉得很长,粮草势必落在后头。将军假若能让我率骑兵3万,从小道截断汉军辎重,将军在这里深挖沟,高筑垒,不与汉军作战,使汉军前不得战,退不得回,我出奇兵断其后路,使他们在野外抢不到任何吃的东西,不出10天,必可一举全歼汉军,韩信、张耳的头颅就能献到将军面前。希望将军能重视我的建议,不然必定被这二人俘获。 陈余是个书生,尊奉儒学,生搬兵书,他把“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为用兵原则。听了李左车的建议,颇不以为然,说:“我听兵法上说,兵力十倍于敌人,即可围之,一倍于敌人则可对阵交战。现在韩信号称万人,实不过数千,他们千里跋涉奔袭我们,已经精疲力尽了。如此兵力对比,如不正面应战,以后又有了更强的敌人,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对阵呢?岂不让诸侯笑我怯阵。”于是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 韩信暗中派人打探到李左车的计策未被采纳,大喜,于是放心大胆地下令昼夜兼程向井陉口进军。在离井陉口30里处安营扎寨。经过周密勘察,制定了一套大胆的作战方案。半夜,韩信先派轻骑两千人,每人手中持一面红旗,抄小路赶到赵营背后,在萆山(今鹿泉市抱犊寨)隐蔽起来窥视赵军,并告诉他们:“赵军见到我军逃跑,必定倾巢出动来追赶我们。你们就快速冲进赵营,拔掉赵军旗帜,插上我们的红旗。”同时又叫裨将下令准备饭食,说:“打败赵军后会餐。”各位将领都以为听错了,也不敢提出异议,就表面答应:“遵命。”次日凌晨,韩信命万余人背靠绵蔓河布下营垒。赵军看到以后大笑不止。天刚亮,韩信树起大将旗帜,击鼓出营,数十名大将挺枪跃马,战鼓擂动,号角齐鸣,直朝赵军营垒冲来,摆出一副决战的架式。陈余见汉军背水布阵,不留退路,暗暗讥讽韩信不懂兵法,马上令赵军出击。汉军背水作战,没有退路,个个拼死应战,英勇拼杀。双方展开激战。韩信见时机已到,便命令士兵丢弃旗鼓,佯装败退。到了河边阵地,又回头再战。陈余马上令赵军倾巢而出,一边追杀;一边抢夺汉军丢下的旗鼓。这时,埋伏在赵营附近的两千骑兵迅速冲向赵营,拔掉赵旗,树起两千面汉军红旗。赵军久战不能胜,忽见营寨遍插汉军红旗,大惊失色,以为阵地已被汉军攻破,顿时大乱,纷纷逃散,赵将虽然斩杀了不少逃兵,仍止不住溃逃之众。韩信令全军两面夹击,赵军一败涂地。 赵王歇与陈余率溃败之兵向信都撤退。韩信挥师追击,在鄗(今河北高邑)泜水南斩杀了陈余,活捉赵王歇。战斗结束后,有人问韩信:“兵法上说行军布阵应该右面和背后靠山,前面和左边临水。而你却背水布阵,以少胜多,这其中道理何在呢?”韩信答道:“这在兵法上早有记载,只是你们没有注意罢了。兵书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我军大部分是新募之兵,没有经过严格训练,只有将他们置之死地,方能使他们为自己的生存而拼命厮杀,从死里求生。否则,在数倍于我的强敌进击下,定会不战而溃。”众将听后都十分佩服,赞颂韩信用兵如神。 在战斗激烈进行时,韩信下令军中不得杀死李左车,如若活捉之重赏千金。果然,不久有人把捆绑着的李左车送进帅帐,韩信亲自松绑,把李左车让到上座,用对待老师的礼节来对待李左车。李左车深受感动,遂与韩信结为莫逆之交。韩信已定赵地,按照他的既定战略,下一个目标是攻燕伐齐。韩信问计于李左车。他谦恭地自称仆人,说:“仆欲北攻燕,东伐齐,怎么样做才能成功呢?”李左车推辞道:“臣下听说,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大夫不可以图存。我一个败亡的俘虏,怎么有资格参与定夺大事呢?”韩信说:“百里奚在虞国,而虞国亡,到了秦国,则秦国强大称霸。原因何在?并不是百里奚以愚对虞国,以智报秦国,而是在于两国对百里奚的计谋听与不听,用与不用的问题。如果陈安君陈余听从您的计谋,被擒拿俘虏的就是我韩信了。我是真心实意听取先生您的计谋,希望先生您不要推辞。”一席话,打动了广武君李左车,便分析了韩信此刻的优势与劣势,提出了和平取燕的良策。李左车是这样对韩信说的:“我听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也有一得’,故而说‘狂人之言,圣人也可选择采纳’。只恐怕我的计策未必能用,但愿只效愚忠而已。成安君本来有百战百胜之计,但一旦失策,就兵败鄗下,自己也死于泜(zhī)水之上。现今将军俘虏了魏王,生擒了夏说,不到一个上午就击破赵20万大军,诛杀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诸侯,连大众百姓都不得不停止劳作,拿出轻衣美食,侧耳等待你的命令。然而民众劳苦,士卒疲乏,实在是难以用兵。现在将军用疲惫不堪之兵,劳顿在燕国坚固的城池之下,显然显示出力量不足,意欲攻战,又攻不下来,旷日持久,粮食耗尽。如果燕国不能攻破,齐国也必定会拒守边境,以图自强。与燕、齐两国相持不下,那么刘邦与项羽的胜负也就不能分明了。这是我的愚见,私下以为可能是错误的。” 韩信仍然诚恳地求教说:“按照先生您的意见,该怎么办呢?”李左车献计道:“当今之计,不如按兵不动,百里之内的百姓就会每天拿出牛肉美酒来犒劳将士。将军在北边去燕国的路上布置军队,然后派使者,持书信,游说燕国,燕国必定不敢不听。从燕国向东到齐国,虽然有智谋的人,也不能为齐国想出更好的计策。如是这样,天下的大事就可以图谋了。兵书上有先虚而后实,就是这个道理。”韩信说:“好,听从你的指教。”采用李左车的计策,派使者到燕国,燕王臧荼虽然是项羽所封,这时,也只得识时务者为俊杰,闻风而降。燕赵平定,韩信派使者禀告刘邦,请求立张耳为赵王来治理赵地。刘邦应允,又以张苍为代相,守备北边,设置常山郡、代郡。 战争影响 井陉之战的结局,对楚汉战争的整个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汉军的胜利,使得其在战略全局上渐获优势,既消灭了北方战场上最强劲的敌手,为下一步“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平定燕地”创造了声势和前提,也为东进击齐铺平了道路,从而造就了孤立项羽的有利态势。这虽然是一次不大的战役,但却有着战略性质的地位。在井陉之战中,双方在作战指挥上的得失高下是显而易见的。韩信取得作战胜利,关键在于他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计划地制造假象和利用赵军的错误,背水列阵,灵活用兵,出奇制胜,速战速决,从而一举全歼赵军,谱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精彩篇章。 策略分析 井陉之战作为有名的以少胜多之战,战后,韩信的手下迷惑不解,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韩信的解释无疑说出了此战的一个关键,他把孙子兵法的精髓巧妙地运用在战术之中,为后人留下一次完美的战役样本。 ☆☆ 战争小档案 ☆☆ 战役名称:井陉之战 发生时间:公元前204年 交战双方:汉国VS赵国 交战地点:井陉口(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南井陉县)实力对比:汉军3万 VS 赵军20万 战争结果:全歼赵军 战争性质:进攻战 智慧级别:☆☆☆☆☆ ------------ 第十场 潍水之战 楚河与汉界的对峙 时代背景 公元前三世纪的最后十年,是决定当时主宰中国的两个割据武装集团命运的十年。当时的形势是:在彭城之战中,楚王项羽以三万精兵击垮了刘邦率领的56万联合部队,刘邦兵败仓皇逃跑,项羽仅派了小股力量前去追击,追至荥阳时,由萧何与张良率领的援军...... ------------ 第十一场 昆阳之战 历史进入东汉时间 时代背景 在本书上述几次的战争中,都发生在公元纪年以前,从本次战争开始,我们的时间就进入了公元纪年的时间,公元一世纪在西方是基督耶稣诞生的时刻,作为一位救世主,耶稣的使命是拯救天下受苦受难的芸芸众生,他要把爱与和平等带给世人。在中国,虽然没...... ------------ 第十二场 赤亭之战 给羌人点颜色看看 时代背景 羌族是生活在我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在长达几千年的岁月里,一直和华夏先民共同生息繁衍。到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西逐诸羌”的政策,将羌人逐出了中原,赶到了渭河上游及河湟流域,在今天的甘肃陇南市...... ------------ 第十三场 官渡之战 真英雄与伪英雄的较量 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政府军镇压了,但它却有效地打击了当时的利益集团,使腐朽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当时对私人...... ------------ 第十四场 赤壁之战 曹操的统一梦彻底破灭 时代背景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于建安十三年(208)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立即开始为南征做好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军事上,建造了玄武池训练水军,派遣张辽、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备南征;同时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 ------------ 第十五场 夷陵之战 三国鼎立的开端 时代背景 赤壁之战后,曹操势力退保北方,刘备势如破竹,占据荆南四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吴国都督周瑜花了一年时间,从曹操手中夺得军事重镇江陵(属于南郡)、夷陵(西入蜀川的唯一陆地通道)。后来,刘备又从孙权手中借得南郡(治所为江陵),后又...... ------------ 第十六场 凉州之战 为西晋统一中国扫除障碍 时代背景 鲜卑族是生活在中国北方的古老游牧民族,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商周初期。东汉末年,鲜卑首领檀石槐曾一度统一鲜卑诸部,但不久之后便分裂为步度根集团和轲比能集团,后者曾归附曹魏,曹魏政权对这些首领依然给予安抚。西晋初年发生的旱灾...... ------------ 第十七场 淝水之战 赢得最潇洒的一场战争 时代背景 西晋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异常黑暗腐败,司马氏家族内部的争权夺利斗争空前激烈化,终于酿成“八王之乱”。就在此时,长期受到晋帝国压制几个北方少数民族趁乱而入,南下的少数民族主要有五个,分别是匈奴、羯、鲜卑、氐...... ------------ 第十八场 金乡之战 以诈术巧取河南 时代背景 北周大象二年(580)五月,北周宣帝宇文赞病死。周静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杨坚专政。杨坚为预防北周宗室生变,稳固其统治权力,以千金公主将嫁于突厥为理由,诏赵、陈、越、代、滕五王入朝;因尉迟迥(北周文帝宇文恭外甥)位望素重,恐有异图,遂...... ------------ 第十九场 浅水原之战 唐开国后的第一战 时代背景 隋大业十三年(617),隋炀帝率大军开赴辽东,征讨高丽,为了这场战争,他几乎花光国家所有的积蓄。然而,灾难还不止这些,在国内,一场罕见的水灾席卷黄河中下游地区,灾后瘟疫、饥荒又接踵而至,饿殍遍野,几百万人沦为流民,骚乱和暴动在各地...... ------------ 第二十场 虎牢之战 李世民一役擒两王 时代背景 隋朝末年,军阀割据四方,民不聊生,整个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摧残,从而激化了贫苦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各地农民纷纷举兵反抗,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战争。隋大业七年(611),邹平(今山东邹平西北)人王薄在长白山(今邹平南)首先率众...... ------------ 第二十一场 蔡州之战 一次奇袭取得的胜利 时代背景 唐建中三年(782)十二月,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唐,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兴元元年(784)正月,李希烈正式称帝,国号大楚,改元武成,设置百官,以汴州为大梁府。李希烈称帝后,派部下杨峰赏赐陈少游和寿州刺史张建封,张建封却腰...... ------------ 第二十二场 奉天、灵台之战 大唐与吐蕃的较量 时代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社会内部矛盾重重。广德元年(763),唐将铁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人仆固怀恩叛变,屡引回纥、吐蕃攻唐。此人在安史之乱时,曾从郭子仪、李光弼作战,屡立战功。与回纥兵击败过史朝义,官至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等职。因没...... ------------ 第二十三场 睢阳之战 爱国忠臣的悲壮诗篇 时代背景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统治集团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 ------------ 第二十四场 六合之战 落花流水春去也 时代背景 唐王朝在黄巢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原为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叛变投唐后,被朝廷封为左金吾卫大将军,赐名“全忠”。朱全忠帮助剿灭秦宗权,又消灭许多割据者,初步统一了黄河流域。在政治上的阻力全部扫除后,朱...... ------------ 第二十五场 护步达冈之战 大辽亡国的征兆 时代背景 大辽帝国从太祖耶律保机开国到末代皇帝耶律延禧亡国止,共延续了209年。由于种种原因,大辽帝国的江山每况愈下,特别是末代辽帝耶律延禧执政时,举国上下已经是怨声载道了。收国元年(1115)正月,金太祖在建立金国后,立即向辽朝的黄龙府(吉...... ------------ 第二十六场 顺昌之战 南宋抗金的第一次胜利 时代背景 公元1127年,金朝统治者灭亡北宋后,不断发兵向江南侵扰,宋统治者一味逃跑,不敢抵抗,但黄河两岸的广大爱国军民在抗战派将领的率领下以各种形式给金军以沉重的打击。到建炎四年(1130)时,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南宋的变化,金军...... ------------ 第二十七场 郾城之战 宋军虽胜尤败,金军虽败尤胜 时代背景 南宋绍兴十年、金天眷三年(1140)五月,金兵分兵两路向陕西和河南大举进攻,在很快夺回了河南、陕西之后,又率大军向淮南大举进攻。这时宋高宗又慌了手脚,急忙下诏让已经辞职在家守母丧的岳飞从襄阳出击,牵制向淮南及陕西进攻的金...... ------------ 第二十八场 采石之战 一场由书生领导的战役 时代背景 绍兴和议后,金统治者灭亡宋朝的梦想并未破灭。公元1132年,完颜亮命张浩等大修燕京宫室,次年从上京迁都燕京,命名中都大兴府。接着又营汴京,准备逐步南迁,直逼南宋。完颜亮迁都,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对河东、河北及中原地区的统治;另一方...... ------------ 第二十九场 崖山海战 一个王朝的命运悲歌 时代背景 公元1206年,蒙古族首领铁木真统一漠北诸部,建立蒙古国称成吉思汗后,相继攻灭西夏和西辽。窝阔台继承汗位后,联宋灭金,成为北方统治者,形成了蒙宋对峙形势。蒙古窝阔台汗六年,宋未经充分准备,想通过蒙古军自河南撤兵河北之机,遣军收复...... ------------ 第三十场 鄱阳湖之战 “明代版”的赤壁之战 时代背景 元朝末期,贪污剥削越来越严重。政府卖官鬻爵,贿赂公行。最高统治集团中,奢侈腐化成为风气。蒙古皇室和元朝政府把每年搜括来的民脂民膏,大部分用于无节制的岁赐和“做佛事”。加之元统元年...... ------------ 第三十一场 白沟河之战 叔叔和侄子的生死决战 时代背景 朱元璋夺得天下后,为了确保朱明王朝千秋万代地长存下去,一方面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把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体的办法就是分封诸王。他把宗室二十五人(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藩王...... ------------ 第三十二场 萨尔浒之战 后金转守为攻的起点 时代背景 公元1618年,后金发动了入侵明朝辽东半岛一带领土的战争。自此拉开了后金(清朝的前身)与明朝之间长达二十六年的战争。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四月十三日,建州左卫都督努尔哈赤宣布脱离明朝统治,并以“七大恨...... ------------ 第三十三场 宁远之战 大明王朝最后的荣誉 时代背景 明天启初年,后金军继沈辽之战获捷后,又克广宁(辽宁省北镇市)等40余城堡,并企图进兵山海关。面对后金的凌厉攻势,明辽东经略王在晋等人主张退守山海关;而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则主张保关内必守关外,保关外必守宁远,得到前往山海关巡视的明...... ---------------------------用户上传之内容结束-------------------------------- 声明:本书为奇书网(QiSuWang.com)的用户上传至其在本站的存储空间,本站只提供TXT全集电子书存储服务以及免费下载服务,以上作品内容之版权与本站无任何关系。